张善业
,
高怡斐
物理测试
对马钢生产的耐火H型钢MGFR490B和Q345B H型钢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完成了高温拉伸和高温持久两项力学性能测试和对两种钢微观组织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耐火H型钢MGFR490B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少量贝氏体混合多相组织,此种组织在高温下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并能在高温下析出合金碳化物,这对降低耐火H型钢MGFR490B的室温屈强比和保持高温屈强比小的波动范围有益。耐火H型钢MGFR490B获得了比Q345B H型钢好的高温强度性能,这与耐火钢的混合多相组织及添加合金元素密不可分。耐火H型钢MGFR490B在600 ℃高温下能保持高的强度,并且其持久断裂时间超过3 h,满足耐火钢的性能指标要求。
关键词:
耐火钢
,
high temperature tensile high temperature persistent
,
yield ratio
,
null
焦多田蔡庆伍武会宾
金属学报
利用SEM和TEM原位拉伸方法研究了轧后冷却制度对X80级抗大变形管线钢组织的影响及低屈强比的微观机理. 结果表明: 采用轧后弛豫+控制冷却的工艺可以获得铁素体 +贝氏体双相组织, 弛豫终止温度是影响铁素体体积含量和晶粒大小的决定因素. 当弛豫终止温度区间为690-705 ℃时, 试样的强度和塑性达到了较好的匹配, 满足X80级抗大变形管线钢的性能要求. 弛豫终止温度越低, 铁素体体积含量越高, 晶粒尺寸越大, 屈强比越低. 对拉伸过程进行动态原位观察的结果表明, 铁素体(软相)和贝氏体(硬相)的协调变形机制是屈强比降低的原因.
关键词:
管线钢
,
high strain
,
yield ratio
,
relaxation
,
cooperative deformation
汤忖江
,
尚成嘉
,
关海龙
,
王学敏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11901/1005.3093.2015.696
采用TMCP工艺获得了5种不同贝氏体体积分数的铁素体/贝氏体(F/B)多相钢.通过纵向力学性能分析,并结合修正C-J分析方法研究了以F/B多相组织为特征的大变形管线钢的应变硬化行为,获得了F/B多相钢中贝氏体体积分数与应力比、屈强比的关系,并通过修正C-J分析对此现象的机理进行了合理的阐释.结果表明,大变形管线钢的弹性形变阶段主要对应修正C-J分析中的第Ⅰ阶段,塑性形变阶段包括修正C-J分析第Ⅱ和第Ⅲ阶段,屈服点(应变0.5%)附近阶段可跨越第Ⅰ和第Ⅱ阶段.F/B多相钢中各阶段的应变硬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应变硬化行为呈现出与贝氏体体积分数相关的特性.通过适宜的组织调控可以实现管线钢强度和塑性的最佳匹配.应力比Rt1.5/Rt05适宜用于表征管材屈服点附近的应变硬化能力,应力比Rt2/Rt1、Rt5/Rt1均适宜用于表征X70级管线钢塑性阶段应变硬化能力,Rt2/Rt1较适宜用于表征X80级管线钢塑性阶段应变硬化能力.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铁素体/贝氏体多相钢
,
大变形管线钢
,
应变硬化行为
,
修正C-J分析
,
贝氏体体积分数
,
应力比
,
屈强比
刘安民
,
钱书琨
,
汪新衡
,
朱航生
材料导报
对60Si2Mn弹簧钢进行了优化余热淬火:920℃加热奥氏体化,保温20 min,随后冷至860℃出炉进行油淬,400℃回火1.5h,空冷.再对60Si2Mn弹簧钢进行了强力喷丸及低温时效处理.结果表明,60Si2Mn弹簧钢经此复合优化处理工艺后残余压应力松弛平缓,其屈强比和疲劳强度显著提高,综合力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完全能满足汽车板弹簧使用要求.
关键词:
60Si2Mn弹簧钢
,
余热淬火
,
强力喷丸
,
低温时效
,
残余压应力
,
屈强比
,
疲劳强度
狄国标
,
周砚磊
,
姜中行
,
刘振宇
,
麻庆申
材料热处理学报
轧后采用空冷、加速冷却和两段式(前段超快冷+后段加速冷却,简称超快冷)三种冷却模式进行控制冷却,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海洋平台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马氏体,铁素体晶粒内位错密度较低,析出相数量较少,尺寸粗大;加速冷却所得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细小弥散的M/A岛组成,铁素体晶粒较空冷工艺明显细化,位错密度提高,析出物细小弥散;两段式所得试验钢的相变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板条明显细化,位错密度进一步提高,析出物细小而数量降低。三种冷却工艺中,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屈强比最低,塑性最好;加速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的低温韧性最佳;而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抗拉强度最高。
关键词:
低温韧性
,
冷却工艺
,
屈强比
,
M/A岛
章晓波
,
薛亚军
,
王章忠
,
袁广银
,
马欣宇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对具有高屈强比的生物镁合金Mg-2.98Nd-0.34Zn-0.46Zr(NZ30K)进行退火与时效处理,研究了退火与时效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室温力学和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退火与时效处理后粗大的被拉长的晶粒被消除,随退火温度提高,晶粒逐渐粗大,屈服强度降低,而抗拉强度仍保持较高值.试验研究的5种状态合金的屈强比分别为0.98、0.82、0.71、0.60和0.55;在模拟体液中,与挤压时效态合金的腐蚀性能相比,随退火温度升高,退火与时效处理后合金的腐蚀速率先减慢后加快,且为均匀腐蚀.适宜的热处理工艺有效降低合金屈强比,同时稍微提高合金的耐蚀性能.
关键词:
生物镁合金
,
显微组织
,
屈强比
,
腐蚀性能
严翔
,
周桂峰
,
陈玮
,
刘武群
机械工程材料
研究了HSLAl00钢在两相区二次淬火时淬火温度对组织和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HSLA100钢在两相区二次淬火后形成了铁素体和M/A岛的混合组织;700℃淬火时,沿板条状铁素体分布着少量岛状组织;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岛状组织数量增多且粗化,同时铁素体形貌从单一的板条状逐渐向多边形状转变,且其中的位错密度降低;当淬火温度升到820℃时,其显微组织又恢复到板条贝氏体;试验钢的屈强比在700740℃温度范围内从0.94持续下降至0.67,而在740~780℃区间内波动很小(约为0.67),当温度超过780℃后又大幅上升。
关键词:
HSLAl00钢
,
两相区淬火
,
屈强比
,
显微组织
杨景红
,
薛钢
,
蒋颖
,
王任甫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对一种785 MPa级低合金高强度船体钢Ac1附近临界区热处理试样的性能测试,研究了Ac1附近临界区处理对其性能及屈强比的影响,采用光学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分析了试验钢性能与微观组织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c1附近临界区热处理改变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结构,热处理后钢板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细小马氏体/M-A组元、碳化物、少量残留奥氏体、细小弥散的纳米铜析出相;多元复相组织中的转变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降低了试验钢的屈服点,提高了钢板的加工硬化率和均匀伸长率,降低了试验钢的屈强比;同时,细化的组织结构保证了材料的塑韧性.
关键词:
热处理
,
低合金高强度钢
,
屈强比
,
加工硬化
王影
,
柴超
中国冶金
为解决 HP345焊瓶钢屈强比超标问题,在通钢 FTSR生产线上,对影响屈强比的主要因素控轧控冷工艺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层流冷却模式采取后段冷却,能够使 HP345焊瓶钢的屈强比由最初的0.81降低至0.76,且各项力学性能满足国标 GB 6653-2008要求。
关键词:
HP345
,
屈强比
,
终轧温度
,
卷取温度
,
后段冷却
王存宇
,
时捷
,
刘苏
,
董瀚
钢铁
研究了"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处理对35Si2Ni2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淬火回火(Q-T)工艺进行比较,用SEM、TEM、XRD分析了微观组织.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Q-T工艺,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了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强度水平稍有降低,而塑韧性明显提高,经Q-P工艺处理后再进行回火处理,残余奥氏体分解,析出e碳化物,导致Q-P工艺处理钢的屈服强度升高,屈强比升高.
关键词:
马氏体钢
,
Q-P工艺
,
Q-T工艺
,
屈强比
,
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