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
隋军
,
韩巍
,
金红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构建了一套余热驱动的热变换器海水淡化系统,系统的废水造水比达到0.0946,较参比系统提高49%.分析了海水温度、热源水入口温度和加热蒸汽温度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温度升高,系统的废水造水缓慢减小后急速下降;随着热源水入口温度的降低,废水造水比缓慢减小后急速下降;加热蒸汽温度通过影响COP和海水蒸发器效数而影响废水造水比,在75℃时存在最佳值.热源水入口温度太低,海水温度和加热蒸汽温度太高均不利于系统的稳定.
关键词:
余热
,
吸收式热变换器
,
低温多效蒸发
,
废水造水比
冯军胜
,
董辉
,
王爱华
,
张琦
,
蔡九菊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40127
烧结余热罐式回收系统是针对于传统烧结余热回收系统的不足,借鉴于熄焦(CDQ)提出的一种变革性烧结余热回收系统,其具有余热回收率较高、漏风率低等优点.首先描述了罐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进而阐述了罐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特点,然后分析了罐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烧结
,
余热
,
回收利用
,
竖罐
,
干熄焦
周继程
,
张春霞
,
郦秀萍
,
韩伟刚
,
干磊
钢铁
分析了热平衡分析方法和(卓)平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由此引出能级分析方法,介绍能级分析方法在分析能量合理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能量的“品质”方面讨论钢铁企业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供能与用能双方的合理匹配问题,同时讨论了不同级别余热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最后结合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实例,探讨转炉余热蒸汽回收的合理利用方式,为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钢厂
,
余热
,
能级分析
,
热平衡
,
(卓)平衡
董辉
,
林贺勇
,
张浩浩
,
蔡九菊
,
徐春柏
,
周节旺
钢铁
对鞍钢某360m2烧结机进行了全方位的热工测试与分析,借此研究了中国大型烧结机余热资源的产生、转化、回收与利用过程。研究表明:生产1t烧结矿的燃料消耗为1612.13MJ,余热资源总量为1439.36MJ,能级为0.41。其中,烧结矿与烧结烟气的显热分别占70.87%和29.13%。余热资源中,得以回收的占40.29%。余热产生、转换、回收与利用过程中,由燃料化学转换为烧结矿和烧结烟气温度的损最大,其次是由烧结矿温度转换冷却废气温度的损,最后是由冷却废气温度转化为蒸汽的损。降低损最主要的因素是:减少烧结机和冷却机的漏风率以及设置适宜的冷却废气流量和冷却机内料层厚度。
关键词:
烧结
,
热工测试
,
余热
,
回收
罗希
,
梁鹏
,
曹效鑫
,
张潇源
,
黄霞
膜科学与技术
为了提高碳酸氢铵-反向电渗析模块的产电性能,对其构型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其能量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当碳酸氢铵-反向电渗析模块采用5对离子交换膜及0.2 mm厚的隔板时,其功率密度可达最大值0.85 W/m2(不计电极系统能量损耗).膜对数量不超过8时,开路电压、内阻及最大功率密度均随膜对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膜对数与开路电压、内阻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膜对数量大于8时,装置产电性能逐渐变差.对于相同种类的隔板,采用较薄的隔板能减小装置的内阻,其产电性能更好;对于同等厚度的隔板,编织结构紧密的隔板更优.实验中装置能量效率稳定于30%左右,表明其在能量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反向电渗析
,
碳酸氢铵
,
废热
,
构型
刘传鹏
,
李国俊
,
林文佺
,
李明浩
,
许渡姜
,
郁鸿凌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50254
根据某钢厂的环冷机系统回收与利用烧结矿显热的工艺流程,绘制了能流图、(火用)流图,并建立相关能量评价指标,采用热平衡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对环冷机的余热回收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余热资源在回收与利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火用)量损失、热效率与(火用)效率.结果表明:环冷机、余热锅炉2个环节的热效率分别为26.78%和45.60%,(火用)利用效率分别为22.88%和45.08%,环冷机是余热回收与利用的薄弱环节;目前影响余热回收与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环冷机取热段的漏风问题、第三段冷却废气所携带的显热尚未被利用以及烧结矿层的气固换热过程.
关键词:
环冷机
,
余热
,
回收利用
,
热效率
,
(火用)效率
丁毅
,
史德明
钢铁
钢铁工业是能耗大户,采取措施充分提高企业的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分布及回收利用方式,结合马钢在烧结余热回收、转炉汽化蒸汽发电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提出了钢铁企业发挥能源转换功能、高效利用余热资源技术的前期研究结果及推广前景。
关键词:
余热资源
,
高效利用
,
能源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