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
,
杨军
,
陈宇
,
张卫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自主研制的带补偿加热的接触热导测试设备,对航空发动机用高温结构材料GH4169/K417间不同载荷(60~180 MPa)和不同粗糙度下的接触热导进行试验研究.研究了载荷对其接触热导的影响行为,对比分析了有、无补偿加热条件下的接触热导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带有补偿加热的接触热导测试装置能有效降低横向热流损失.不同粗糙度的GH4169/K417材料组合,接触热导随载荷变化规律一致,且粗糙度较大时接触热导值较大,两者的差值随载荷先增加后减小,主要与平行刀纹的界面啮合作用有关.
关键词:
接触热导
,
接触热阻
,
补偿加热
,
航空发动机
,
高温合金
曹涛锋
,
母玉同
,
丁靖
,
何雅玲
,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三维、非等温、以及考虑各向异性扩散层性质的燃料电池模型分析了气体扩散层和流场板肋板之间的接触热阻对电池温度分布和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接触热阻对电池最高温度及温度分布均有很大影响.电池输出电压为0.3 V时,有接触热阻工况电池最大温度高于无接触热阻工况约8.5 K.此外,有接触热阻计算工况扩散层内温度变化平缓,而无接触热阻计算工况扩散层内温度变化较快.因此,对于燃料电池温度分布的准确预测,不能忽略接触热阻的影响.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数值模拟
,
温度分布
,
接触热阻
张兴致
,
张立文
,
邢磊
机械工程材料
为了给钛合金的模锻工艺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稳态法在自制的接触热阻测量装置上研究了玻璃润滑剂对TA15钛合金与模具用K403镍基高温合金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A15和K403合金接触面间加入玻璃润滑剂可显著增大两者间的接触热阻;当界面平均温度不超过636℃,玻璃润滑剂厚度在0.06~0.96 mm范围内时,TA15与K403合金界面接触热阻与玻璃润滑剂厚度大致呈线性关系;TA15与K403合金的界面接触热阻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
钛合金
,
接触热阻
,
导热系数
,
玻璃润滑剂
黄丛亮
,
冯妍卉
,
张欣欣
,
李静
,
张琳
,
王戈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首先使用Callaway热导率模型对SiO_2纳米颗粒的热导率进行了近似计算,然后耦合堆积纳米孔隙内的导热和辐射、颗粒接触热阻,基于颗粒堆积单元结构模型的一维传热分析,最终推导得到了颗粒堆积有效热导率关于颗粒直径和温度、堆积孔隙率、颗粒热导率、气相热导率、辐射传热和接触热阻的关系式,并用该式进行了相关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纳米颗粒堆积,界面接触热阻不容忽略;在低孔隙率和颗粒不参与辐射的条件下,由于受到接触热阻的影响,存在最佳孔隙率(或密度)使得堆积热导率存在最大值。
关键词:
纳米颗粒堆积
,
接触热阻
,
有效热导率
,
二氧化硅纳米粉末
王宗仁
,
杨军
,
王爽
,
张卫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介绍了一种界面接触热导的测试设备,为更好的实现测试过程中的轴向一维导热,该设备中增加了补偿加热装置.通过该设备,对高温合金GH4169和K417界面处,在温度160~280℃、载荷0~150 MPa条件下的接触热导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试验设备的适用性.对有、无补偿加热条件下的接触热导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带补偿加热装置时的接触热导测试结果要比不带补偿加热装置时的大,且温度越高,补偿加热装置工作效果越好.
关键词:
接触热导
,
接触热阻
,
补偿加热装置
,
发动机
,
可靠性
,
高温合金
王建立
,
顾明
,
马维刚
,
张兴
,
宋燕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为了解决"T"形法中的接触热阻问题,本文在不改变纤维与热线之间的接触节点的前提下,通过测量同一根纤维不同长度对应的表观热阻,同时得到了纤维热导率以及节点的接触热阻.用变长度"T"形法测量得到 Pt 丝以及两根沥青基碳纤维的热导率分别为 73,480 和 500 W m-1 K-1.
关键词:
接触热阻
,
变长度"T"形法
,
单根纤维
,
热导率
王建立
,
朱建军
,
张兴
,
陈云飞
工程热物理学报
由交叉微米线构成了T形结构,并测量了Pt-Pt和Pt-Au节点的接触热阻和接触电阻。分析表明,增大接触点长度与宽度的比值,线接触模型和椭圆接触模型计算得到的接触热阻的差别逐渐减小,当比值超过20时,椭圆接触模型不再适用。测量得到的接触热阻随温度变化不明显,而接触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由于存在表面绝缘层,接触热阻将远大于Wiedemann-Franz定律的预测值。考虑Kundsen数的影响以后,由接触电阻计算得到的金属接触点尺寸近似与温度无关。
关键词:
接触电阻
,
接触热阻
,
T形结构
,
Wiedemann-Franz定律
陈剑楠
,
邹顒
,
罗小兵
工程热物理学报
导热膏填充的接触界面热阻由接触热阻和间隙热阻两部分组成。本文采用截锥体接触的单热流通道模型代替CMY模型中的圆盘接触的单热流通道模型,推导出了改进的接触热阻计算公式。本文还结合间隙热阻的计算公式,得到了一种改进的导热膏填充的接触界面热阻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使用导热膏填充的接触界面的热阻而言,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和导热膏的导热系数,而接触界面间压力对其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关键词:
接触热阻
,
截锥体模型
,
导热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