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具有超疏水表面的白铜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徐群杰邓先钦潘红涛云虹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470

通过化学刻蚀法和自组装技术, 构建了白铜的超疏水表面. 利用接触角测试和电化学分析技术探讨了制备工艺对疏水膜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刻蚀条件下制备的超疏水表面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合适的表面粗糙结构是制备具有优良耐蚀性能的超疏水膜的关键. 接触角测量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构建的白铜基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可达152.8o, 该超疏水膜能够大幅提高白铜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 缓蚀效率达到96.1%.

关键词: 白铜 , super-hydrophobic film , chemical etching , self-assembly , corrosion resistance

表面改性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α-环糊精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张婉贞 , 程从 , 张红素 , 骆玲 , 张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首先合成了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PEI-b-mPEG)嵌段共聚物.然后利用α-环糊精(α-CD)与PEG和PEI之间不同的包合行为,构筑了一种以PEI为柔性链段,α-CD-PEG包合物为刚性链段的自组装空心微球PEI-b-mPEG/α-CD.最后,对PEI-b-mPEG/α-CD微球实施表面改性,得到了一种表面覆盖β-CD的空心微球.通过按磁共振、扫面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表面电位测试等方法对所得到的微球结构、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微球还可以将喜树碱分子包合在外层β-CD内,预期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如药物缓释和酶的固定化)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环糊精 , 主客体识别 , 自组装 , 空心微球

超分子凝胶中的光化学反应

王秀凤 , 杨东 , 刘鸣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5.01.049

超分子凝胶中的光化学反应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反应,通常是将具有光响应活性的基团或分子引入到超分子凝胶的自组装体系中,因此,能够将超分子凝胶独特的性质与光化学反应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构筑新型的光功能材料,这使得此类超分子凝胶在光信息存储、光开关及光转换器件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包括作者课题组对超分子凝胶中光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多重响应凝胶、手性光学开关以及手性合成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超分子凝胶 , 光化学反应 , 光致变色 , 光致聚合 , 超分子手性 , 自组装

光化学在自组装结构调控与探测中的应用

王安东 , 阎云 , 黄建滨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5.01.015

利用光照引发的光化学变化,作为一种通过宏观手段向微观系统提供能量和外加刺激的理想手段,在分子自组装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光化学变化可以实现对分子自组装结构从分子结构到微观结构,再到宏观性质的多层级调控.反之,通过其他手段调节聚集体的组装结构和分子排列,也可以控制改变聚集体的发光情况.此外,分子荧光探针为认识纳米尺度的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微观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研究自组装结构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表征手段.本文就光化学手段对分子自组装结构的调控与探测,以及自组装结构对发光分子的光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自组装 , 光化学 , 荧光探针 , 自组装结构调控

从超分子聚合物到超分子有机框架:组装溶液相超分子结构的周期性

万堂庆 , 黎占亭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5.01.003

单体分子在溶液相自发形成周期性的网络结构,是超分子化学和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的重大挑战.多头基分子在溶液相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可以形成超分子聚合物.提高多头基(三头基和四头基)分子骨架的刚性,可以提高结合位点的结构预组织,进而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性和多价性特征,提高自组装结构的有序性或周期性.本文综述了多头基分子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的一些重要进展,介绍了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一类新的溶液相周期性自组装网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超分子框架结构 , 超分子聚合物 , 自组装 , 结构预组织 , 芳环堆积 , 疏水作用

纳米结构苯胺/吡咯共聚物的静态法合成及自组装

吕秋丰 , 程贤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静态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氧化荆,使苯胺与吡咯进行共聚,制备了高产率(88%)的纳米结构苯胺/吡咯(PANPY)共聚物.研究结果发现,苯胺/吡咯摩尔比和聚合介质对共聚物的形貌有重大影响.以1.0 mol/L,盐酸溶液为介质,苯胺/吡摩尔比为90/10时,可制得直径为70 nm~90 nm、长为1.3 μm的共聚物纳米纤维;苯胺/吡咯摩尔比为50/50时,得到平均粒径约为400 nm的杨梅球状共聚物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这些杨梅球状共聚物颗粒是由直径为5nm,长25 nm的共聚物微小纳米纤维自组装而成.而以0.1 mol/L NaOH水溶液为反应介质,则可以得到外直径为1.8 μm~2.6μm的自组装共聚物微球.

关键词: 苯胺/吡咯共聚物 , 静态聚合 , 微纳米结构 , 自组装

纳米金颗粒在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表面的自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分析?

崔凯 , 汪家道 , 冯东 , 陈大融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07.016

对阳极氧化后的掺硼金刚石(BDD)薄膜进行表面氨基化处理,使柠檬酸根包裹的纳米金颗粒(粒径约18 nm)自组装到 BDD 薄膜的表面.通过改变纳米金溶液的 pH 值,在 BDD 薄膜表面制备出二维形貌分布均匀且相对覆盖度高(约30%)的纳米金颗粒.在[Fe(CN)6]3-/4-体系中,通过循环伏安分析和交流阻抗分析实验发现,纳米金颗粒修饰后的 BDD 电极表面异相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 app )由2.8×10-4提高到8.9×10-4.纳米金颗粒修饰的 BDD 电极对多巴胺的氧化电位由0.54 V 减小到0.3 V,且氧化峰峰值得到提高,证实了纳米金颗粒对多巴胺的催化作用.

关键词: 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 , 纳米金颗粒 , 自组装 , 多巴胺 , 催化作用

采用两步pH调节仿生水溶胶介质法合成磷酸钙微球

李至成 , 陈晓怡 , 杨贤燕 , 苟中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文系统研究了两步pH调节B型明胶水溶胶合成磷酸钙纳米晶多孔微球.实验采用了“两步pH调节法”对80℃明胶—磷酸钠水溶胶的pH进行预调节:用酸对水溶胶的pH值从5.6调节到3.0,再用碱调节到4.0,然后向水溶胶中滴加钙盐溶液合成磷酸钙.研究中也按常规的一步pH调节方式用酸将水溶胶的pH值从5.6调节到4.0,然后合成磷酸钙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两步pH调节法使得磷酸钙纳米晶发生有序自组装形成多孔性微球,而一步pH调节法则出现纳米晶无序聚集和生长.同时,按上述两步pH调节法还可以制备微量元素锶掺杂的多孔性微球.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仿生溶液介质pH预调节方法影响磷酸钙纳米晶聚集、生长具有重要启示,同时这种多孔性磷酸钙微球在骨修复、缓释给药、细胞支架以及生物分离等方面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多孔微球 , 磷酸钙 , 两步pH调节法 , 自组装 , 明胶

基于水滴模板法构筑可溶性聚酰亚胺规整多孔膜

刘艳花 , 王丽华 , 韩旭彤

膜科学与技术

采用实验室自制的以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和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DMMDA)为单体合成的可溶性聚酰亚胺BTDA-DMMDA为成膜材料制备蜂窝状有序多孔膜,研究不同湿气氛围、相对湿度大小以及固体基板等因素对膜孔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多孔膜表面被剥离前后的亲疏水性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环境的相对湿度实现了膜孔径从400nm到2μm的动态调控;亲水性好的固体基板更有利于规整多孔膜的构筑;多孔膜表层剥离后其表面接触角得以大大提高,在超疏水表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可溶性聚酰亚胺 , 规整多孔膜 , 水滴模板法 , 自组装 , 疏水表面

仿病毒基因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李硕 , 蔡晓军 , 李敢 , 顾忠伟

中国材料进展 doi:10.7502/j.issn.1674-3962.2015.03.01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极富潜力、可用于替代传统化学治疗的方法,为先天遗传性疾病和严重后天获得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成功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开发高效、低毒的多功能基因传递系统.目前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在转染效率方面低于病毒载体,而通过自组装方式构建的仿病毒基因载体系统可大幅提高转染效率与生物兼容性,将为基因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仿病毒载体主要目标是模拟病毒蛋白衣壳包裹、运输核酸的转染方式,根据其构建模式可分为3类:环境响应型仿病毒“壳-核”结构载体系统;自组装型仿病毒载体;纳米颗粒作为组装基元组构成的仿病毒载体.综述了近年来涌现的仿病毒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仿病毒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自组装 , 仿病毒载体 , 基因治疗 , 肽类树状大分子 , 仿病毒衣壳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9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