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
张柯
,
郭正洪
,
陈乃录
,
戎咏华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042
低碳Fe-0.25C-1.48Mn-1.20Si-1.51Ni-0.05Nb (质量分数, %) 钢通过新型Q-P-T工艺处理后获得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延伸率的综合性能. 对该低碳Q-P-T钢在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RD 测定和形变孪晶马氏体的TEM观测, 证明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 效应的存在. 基于形变过程中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的平均位错密度测定和 TEM的观察, 验证了在中碳钢中最新发现的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 新效应在低碳钢中同样存在, 由此提出了DARA效应产生的条件, 阐明了残余奥氏体增强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
关键词:
高强度钢
,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process
,
average dislocation density
,
retained austenite
,
effect of dislocation absorption by retained austenite (DARA)
周澍
,
张柯
,
顾剑锋
,
戎咏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Fe-0.25C-1.5Mn-1.2Si-1.5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抗拉强度可达1250 MPa以上兼具良好塑性(大于17%),显微组织为位错型板条马氏体、微合金碳化物和薄片状残留奥氏体。通过低温拉伸试验分析了Q-P-T钢在-85~25℃下的力学性能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试样在25℃和-85℃时拉伸前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Q-P-T钢在-70~25℃时显示了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仅当拉伸温度低于-70℃时试样塑性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残留奥氏体在未变形前具有良好的低温稳定性,但在变形过程中会发生马氏体相变,产生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这是Q-P-T钢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
,
残留奥氏体
,
TRIP效应
,
碳化物
,
马氏体
戎咏华
,
陈乃录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231
自从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被提出以来,本课题组在低C至中C含量的范围内实现了通过增加C含量的同时增强Q-P-T马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最近本课题组致力于将C含量扩大到高C范围。在多次尝试失败的基础上,提出了反相变诱发塑性(anti-TRIP)效应的设计理念,并在该理念指导下进行高碳低合金马氏体钢的成分和工艺设计,使高碳Q-P-T 马氏体的强度和塑性均高于中碳Q-P-T马氏体钢,实现了通过C同时增强钢的强度和塑性。本文主要论述anti-TRIP效应提出的背景、高碳Q-P-T马氏体钢成分和工艺的设计及其微观组织、高碳Q-P-T马氏体钢的高强-塑性机制,最后分析Q-P-T工艺使C同时提高马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的原理。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
,
C含量
,
强度
,
塑性
,
反相变诱发塑性(anti-TRIP)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