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新型Q-P-T和传统Q-T工艺对不同C含量马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柯许为宗郭正洪戎咏华王毛球董瀚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547

对比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和传统淬火-回火(Q-T)处理对中、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 在提高材料的强塑积方面 Q-P-T处理远胜于Q--T处理, 特别是对中碳钢的效果更为显著. 在所研究的试样中, Fe-0.42C-1.46Mn-1.58Si-0.028Nb合金的强塑积经Q-P-T处理后高达31627 MPa?%, 且延伸率达20.3%, 不仅远高于传统Q-T处理的试样, 而且已满足新一代先进高强度钢预测的性能. 显微组织分析表明, Q-T和Q-P-T处理的差异在于残留奥氏体的量和尺寸分布以及马氏体板条的均匀程度. 前者含少量 (<3%) 较薄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 且马氏体板条尺寸范围较宽; 而后者含较多较厚的“薄片状”残留奥氏体, 且马氏体板条尺寸分布较窄. 因此Q-P-T处理的先进高强度钢具有承受较强的塑性变形和阻止微裂纹扩展的能力.

关键词: Q-P-T工艺 , 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 , retained austenite , 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雷晓维 , 高万夫 , 冯耀荣 , 张建勋 , 王华良 , 武保增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其微观组织,使用XRD分析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并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研究了Q-P-T工艺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弥散析出碳化物的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为4% ~7%.淬火介质温度越高,残留奥氏体含量越高,钢的塑性、冲击韧性越好.碳分配时间应适中,过短则奥氏体稳定化不够,过长则发生碳化物析出及残留奥氏体分解.当淬火介质温度为90℃,碳分配60 s时,钢的抗拉强度为1344 MPa,伸长率达18.8%,强塑积为25267 MPa·%,具有优良的强塑性匹配.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 碳分配 , 残留奥氏体 , 强塑积 , 冲击韧性

卷取温度对D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陈香伟 , 魏娇 , 陈俊 , 唐帅 , 王国栋

钢铁

试验钢经热轧后,采用超快速冷却系统冷至不同温度(Ms~M1之间的某温度)后随炉冷却,研究卷取温度对D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由200℃升高至360℃,试验钢中铁素体含量略有增加,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由5.9%增加至12.1%.拉伸变形后,200℃卷取温度下,试验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没有变化,而在360℃卷取温度条件下,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减少为8.5%.卷取温度为360℃时可获得极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伸长率达到23.9%,强塑积达到20 GPa·%,且屈强比低至0.79.

关键词: DQ&P钢 , 超快速冷却 , 卷取温度 , 残余奥氏体 , 强塑积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

陈连生 , 赵远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杨栋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4.06.002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关键词: Q&P钢 , 残余奥氏体 , Mn配分 , 力学性能 , 强塑积

预先Mn配分处理对Q&P钢中C配分及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陈连生 , 张健杨 , 田亚强 , 宋进英 , 徐勇 , 张士宏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462

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研究预先Mn配分行为,并对其配分现象进行表征,采用淬火-配分(Q&P)及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配分(I&Q&P)热处理工艺,探讨了预先Mn配分处理对低碳高强Q&P处理钢中C配分和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不断向奥氏体内扩散,淬火处理后C,Mn在马氏体(原双相区奥氏体)内呈现明显的富集现象;实验钢经I&Q&P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中Mn富集现象依然很明显,C在马氏体板条间富集;随着C配分时间的延长,实验钢抗拉强度不断减小,延伸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C配分时间为90 s时,I&Q&P工艺下钢的强塑积达到23478MPa·%;I&Q&P工艺中预先Mn配分处理,使得实验钢在一次淬火时保留更多的奥氏体,随后C配分促使更多的C原子扩散到这些奥氏体中,从而二次淬火至室温获得更多残余奥氏体.I&Q&P工艺中C,Mn的综合作用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比相同条件下Q&P工艺中C配分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最大增多2.4%左右.

关键词: Mn配分 , C配分 , 残余奥氏体 , 强塑积

车用 TRIP590钢光纤激光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庹文海 , 杨尚磊 , 杨文涛 , 张冬梅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4.025

为了促进先进高强钢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采用光纤激光器对1.5 mm 厚的 TRIP590钢板进行焊接,对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硬度以及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焊接速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组织主要为板条状马氏体,热影响区可分为完全淬火区和不完全淬火区。焊接接头硬度分布不均匀,在热影响区或焊缝处硬度最高。随着焊接速度提高,热影响区马氏体含量增多,贝氏体含量减少,热影响区和焊缝组织变得细小。焊接速度为3~5 m/min 时,拉伸试样均断裂在母材,断后延伸率均超过30%,随着焊接速度提高,断后延伸率也有所提高,强塑积(PSE)均在20000 MPa%以上,拉伸变形过程中相变诱发效应显著,大部分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在提高材料塑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强度,实现了高强度和高塑性的统一。

关键词: TRIP5 90 , 光纤激光 , 微观组织 , 残余奥氏体 , 强塑积

Q & P热处理工艺对含Cu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梁孟甜 , 申勇峰 , 薛文颖 , 卢兴超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11951/j.issn.1005-0299.20160206

随着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汽车轻量化需求日益迫切,如何通过工艺及成分设计革新、获得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钢板尤为重要。尝试将Cu作为合金元素加入TRIP钢中,采用淬火配分( Q&P )工艺对含Cu TRIP钢进行一步法和两步法热处理,通过拉伸试验、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实验手段,对热处理后的组织及性能进行测试和观察,探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两步法处理后不仅包含上述3种组织,还含有贝氏体。一步法处理后,抗拉强度达2200 MPa,拉伸延展率为15%,强塑积为33 GPa ?%;两步法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一步法,在400℃等温5 min 后,抗拉强度为1300 MPa,拉伸延展率为43%,强塑积超过55 GPa?%。实验钢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得益于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合理配比,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以及马氏体位错与Cu粒子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TRIP钢 , Q&P工艺 , 强塑积 , 残余奥氏体 , 富Cu粒子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