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荟春
,
朱豫
,
由吉春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8.150362
采用温控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在线跟踪了远离临界组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MMA/SAN)共混薄膜的表面相分离行为,并研究了其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SAN含量为70%的样品中观察到了表面相分离行为,其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分别对应特征化的标度指数:早期结果验证了Cahn线性理论,即标度指数为零;中期相行为主要受“碰撞-扩散”机理控制,因此表现出1/3的标度指数;在相分离后期,流体动力学主导了相区的生长和归并行为,此时标度指数变为2/3。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刻理解高分子相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并将对高分子薄膜加工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
共混
,
相分离
,
动力学
,
原位
,
原子力显微镜
王文锦
,
陈忠仁
,
钟硕
,
叶深杰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18.012
研究了熔融共混过程中共混顺序对非对称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S-b-PMMA,分别命名为SM1和SM2)增容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MMA)共混体系微观形貌的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发现:合适的共混顺序可以导致分散相相尺寸的明显降低.为研究其增客机理,还选择了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HMA/PMMA)共混体系,并以SM1为增容剂.透射电镜(TEM)结果发现:当SM1首先与连续相PCHMA混合再与PMMA混合,几乎全部的嵌段共聚物分散在共混界面上,增容效率极大提高;反之,SM1首先与分散相PMMA混合再与PCHMA共混,胶束形成并存在于PMMA相内,未起到增容作用.
关键词:
共混顺序
,
聚合物共混
,
非对称两嵌段共聚物
,
微观形貌
,
增容机理
李亚楠
,
阎新萍
,
曹新鑫
,
杨佳
,
李继功
,
戴亚辉
复合材料学报
基于热力学非平衡现象,将聚乳酸(PLA)-聚氧化乙烯(PEO)-CHCl3溶液置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状态的开放系中干燥,自组织构筑了PLA-PEO复合体系内部的梯度相分离结构.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对复合材料共混膜试样内部的梯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热力学非平衡状态下,复合体系内部形成了梯度结构;随着体系远离平衡状态,PLA富集在能量流出的空气侧,PEO则富集在能量流入的底部,膜的组成在能量流动方向上形成梯度分布,并随体系远离平衡状态呈增大的趋势,而热力学平衡状态是影响梯度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非平衡现象
,
梯度结构
,
相分离
,
自组织
,
聚合物共混
陶荟春
,
张双双
,
张晶莹
,
艾淑平
,
由吉春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122
采用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在线跟踪方法,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共混体系表面相分离行为,得到了具有下临界共溶温度(临界温度约为175℃)原位相图.与文献报道的用离位方法所得结果的主要差别是原位的临界相分离温度稍有提高,以及离位结果中存在的组成对称性.这些差别主要来源于离位和原位实验方法上的差别,薄膜厚度减小导致的相容性,热力学历史的变化以及基底效应的加剧.
关键词:
共混
,
相分离
,
原位
,
原子力显微镜
陶荟春
,
朱豫
,
由吉春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8.150362
采用温控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在线跟踪了远离临界组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MMA/SAN)共混薄膜的表面相分离行为,并研究了其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SAN含量为70%的样品中观察到了表面相分离行为,其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分别对应特征化的标度指数:早期结果验证了Cahn线性理论,即标度指数为零;中期相行为主要受“碰撞-扩散”机理控制,因此表现出1/3的标度指数;在相分离后期,流体动力学主导了相区的生长和归并行为,此时标度指数变为2/3.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刻理解高分子相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并将对高分子薄膜加工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
共混
,
相分离
,
动力学
,
原位
,
原子力显微镜
黄林
,
杨艳琼
,
余峰
,
付甲
,
陈忠仁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7.04.022
主要研究了对称性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S-b-PMMA,简称SM)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PMMA/PCHMA)熔融共混体系的增容.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SM和PMMA分子量对共混体系微观相形态和胶束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SM分别在PMMA与PCHMA均聚物中形成不同结构的胶束,当SM在PMMA/PCHMA界面上形成“湿刷”时,SM在PCHMA相中形成的胶束才能迁移到PMMA相中.SM的加入改善了PMMA与PCHMA之间的相容性,但其增容效果取决于SM的分子量.随着分散相PMMA分子量从19 kg/mol增加到39 kg/mol,PMMA粒子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加.
关键词:
聚合物共混
,
嵌段共聚物
,
增容
,
形貌
,
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