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
,
陈德茂
,
刘艳
,
翟步英
,
杨晓亮
,
阳浩
,
张登友
,
刘庆宾
,
许俊强
功能材料
针对柴油车尾气排放特点,采用DOC与CDPF集成的结构形式,设计了一种柴油车四效催化转换装置,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N2吸附法、XRD、DTA等手段对催化剂涂层比表面积、物相结构、热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评价,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机触变剂等添加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模拟柴油车尾气排放成分,采用FGA-4100(5G)型汽车尾气排气分析仪对催化材料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HC、CO、颗粒物净化率〉90%,NO净化率〉60%。
关键词:
催化化学
,
柴油车
,
尾气净化
,
颗粒物
,
四效催化
王超
,
刘小伟
,
吴望晨
,
李冬
,
赵波
,
斯俊平
,
徐明厚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高温沉降炉中进行了大同烟煤的燃烧实验,燃烧气氛为O2/N2=21∶79、O2/CO2=21∶79和O2/CO2=29∶71,采用旋风分离器和DGI(承重撞击器)系统分别收集燃烧产生的粗灰及颗粒物,并应用ICP-MS测量其中As和Pb两种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O2/N2气氛,O2/CO2气氛会抑制颗粒物的生成,在O2/CO2燃烧气氛下,提高氧浓度将促进颗粒物的生成;O2/CO2气氛相较于O2/N2气氛,会提高颗粒物中As、Pb的浓度,特别是PM0.2-0.5;O2/CO2气氛下,提高氧气浓度将降低颗粒物中As、Pb的浓度,特别是PM0.2-0.5;所有燃烧工况下,As、Pb两种元素都大量富集于颗粒物之上,颗粒粒径越小,富集现象越明显,并在PM0.2-0.5处显著增强.
关键词:
氧/燃料燃烧
,
颗粒物
,
As
,
Pb
,
富集特性
任刚
,
余燕
,
杜耀民
,
石雷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6.2014092402
采用超滤膜( UF)为核心,以混凝作为预处理措施,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径流雨水的特性和膜通量变化与污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聚合硫酸铁( PFS)单独混凝、UF、PFS?UF组合工艺进行了对比;在优化混凝基础上,考察了混凝?UF 对常规水质指标及总磷、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AOC )、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BDOC)等生物稳定性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可有效去除TOC、UV254和总磷,混凝剂投加量与污染物去除近似呈线性关系.各混凝剂除浊效能均良好.综合考虑混凝处理效率与经济性,实验采用混凝方案为10 mg·L-1的PFS.PFS、UF、PFS?UF工艺除浊率均在95%以上,PFS和UF对TOC和UV254的去除较为接近,采用PFS?UF可提高去除率13%—15%;PFS?UF 处理后雨水的 AOC、BDOC 分别降低至61.8μg·L-1、0.19 mg·L-1,残余总磷可降至3.8μg·L-1,雨水生物稳定性明显提高.PFS、UF和PFS?UF对颗粒物的去除率分别达80.5%、99.6%和99.9%.膜通量的变化和SEM图分析表明,混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UF膜污染;形成的凝胶层具有一定整体强度,水力清洗时易于清除,膜通量恢复较好;但同时凝胶层的产生也增大了透膜阻力, PFS?UF工艺的周期内膜通量衰减有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雨水
,
混凝
,
超滤( UF)
,
生物稳定性
,
颗粒物
赵永椿
,
李文举
,
杨艳
,
张军营
,
郑楚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沉降炉对高硅煤燃烧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XRD、XRF及扫描电镜对高硅煤低温灰、高温灰、燃高硅煤电厂飞灰中矿物及元素组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硅飞灰中识别出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和莫来石,石英在较小粒径飞灰颗粒中含量较高;亚微米颗粒(PM1.o)和总悬浮颗粒(PMlo)排放量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升高导致细颗粒中Si含量有所增加,S含量下降.
关键词:
高硅煤
,
矿物质
,
颗粒物
,
尺寸分布
曾宪鹏
,
于敦喜
,
徐静颖
,
吴建群
,
樊斌
,
徐明厚
工程热物理学报
准东煤在中国能源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特性独特,对准东煤燃烧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和相应控制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沉降炉中研究了1000~1300℃C下准东煤高岭土添加对PM1(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μm的颗粒物)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准东煤PM1的生成量先急剧减少后略微增加,并向小粒径偏移.高岭土的添加对PM1的作用在不同温度下差异明显,1000℃C时高岭土添加大幅降低了PM1的生成量;1100℃C时,PM1的生成量较原煤有一定的降低;1300℃C时反而略微增加了PM1的生成.
关键词:
准东煤
,
颗粒物
,
高岭土
,
碱金属
孙晓丹
,
李海梅
,
刘霞
,
徐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9260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本文选择青岛市城阳区主干道——长城路的4种不同绿地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测定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PM10、PM2.5、PM1)的消减率.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其中8:00-10:00的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日变化与空气湿度变化相一致,与温度变化相反;(2)4种绿地结构对PM10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灌-草”>“乔-草”,对PM:5和PM1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且各绿地结构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其次为PM1和PM1o;(3)同一种绿地结构,植物种类越丰富,其消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越强.
关键词:
绿地结构
,
不同粒径
,
颗粒物
,
消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