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
项利
,
仇圣桃
,
王建军
机械工程材料
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50W600无取向硅钢在热轧→冷轧→退火工序间织构的演变.结果表明:由于热轧板沿板厚方向的应力场和温度场存在差异,导致热轧板不同层织构类型和强度存在差异;热轧板表层主要存在铜型、黄铜和高斯织构,1/4层织构主要为α纤维织构和较弱的高斯织构,中心层织构较单一,主要为α纤维织构;和热轧板相比,冷轧板各层织构差异较小,为典型的轧制织构(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退火板各层都表现为γ纤维织构增强、α纤维织构减弱,旋转立方织构基本消失.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
织构
,
取向线
,
演变
耿京京
,
于浩
,
范勇斐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为研究常化温度对热轧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背电子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常化温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硅钢板在700~850℃温度下常化时,随常化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增大,有利组分α织构增强,不利组分γ织构降低.对比研究了800℃和850℃常化热轧板CSL晶界分布图与取向差分布图,在本文研究条件下,Goss织构易在Σ=3,9的CSL晶界及晶粒取向差为30° ~55°处形成.
关键词:
常化
,
无取向硅钢
,
晶粒尺寸
,
织构
,
CSL晶界
,
取向差
莫成刚
,
刘刚
,
黄璞
,
左良
钢铁
对3%无取向硅钢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获得表面纳米结构,再进行550~650℃、4h固体粉末渗硅处理,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表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经过SMAT后,3%无取向硅钢表面晶粒尺寸降低至10nm左右,纳米晶层厚度约为20μm。经过550~650℃、4h渗硅处理后,SMAT样品表面形成化合物层,其厚度随着渗硅温度的升高由27μm增加到150μm。化合物层由FeSi和Fe3Si两相组成,其中FeSi相随着渗硅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
表面纳米晶化
,
渗硅处理
,
结构
孙念
,
唐伟
,
项利
,
仇圣桃
,
王建军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30363
采用EBSD检测技术,分析了50W800无取向电工钢在重要生产工序间织构的演变以及织构沿带钢宽度方向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热轧板织构沿带钢宽度方向上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表层织构.带钢边部表层织构主要由旋转立方织构、α纤维织构以及少量的γ纤维织构组成,带钢宽度1/4处的表层织构主要存在高斯织构,带钢宽度1/2处的表层织构主要为(110)面织构以及少量的铜型织构.各处的带钢宽度1/4处和1/2处的织构类型基本一致,都以α纤维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为主.冷轧后,各处的表层织构类型差异较小,均为γ纤维织构和α纤维织构.由板宽边部至中心处织构强度值逐渐降低.退火后,各处织构的组分基本一致,为较强的γ纤维织构和较弱的(100)面织构.各处织构强度值差异较小,变化趋势与冷轧板一致.
关键词:
无取向电工钢
,
织构
,
演变
,
差异
万勇
,
吴绍杰
,
陈伟庆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5.019
通过电磁搅拌力计算及工业试验,研究了两对二冷电磁搅拌器在不同搅拌参数及组合方式下50W800无取向硅钢的铸坯等轴晶率及热轧板组织.结果表明,两对搅拌辊搅拌参数一致时,搅拌参数均为380A/6Hz的铸坯等轴晶率最高,为23.48%;两对搅拌辊搅拌参数不一致时,第一对搅拌参数为380A/6Hz和第二对搅拌参数为350A/3Hz的铸坯等轴晶率最高,为25.42%.随着铸坯等轴晶率的增加,热轧板表层的再结晶晶粒尺寸逐渐增加,1/4厚度处和心部的纤维组织明显减少,且1/4厚度处再结晶晶粒的数量增加、尺寸增大.综合考虑增加铸坯等轴晶率和热轧板晶粒尺寸、减少热轧板带状组织以及降低电能消耗,第一对搅拌辊的搅拌参数为380A/6Hz和第二对搅拌辊的搅拌参数为350A/3Hz为最优搅拌参数组合方式.
关键词:
连铸
,
二冷电磁搅拌
,
无取向硅钢
,
等轴晶率
,
热轧板
,
带状组织
李俊洪
,
李军
,
樊华
,
冯楷荣
,
熊旭
,
邓澄
钢铁
板形和表面质量是无取向电工钢的重要质量指标.为了提高叠片系数,必须保证无取向电工钢表面光滑、板形良好.针对攀钢冷轧厂普通连续退火生产线生产无取向电工钢存在的板形和表面质量问题,以带材前张应力横向分布均匀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套针对无取向电工钢平整机的辊型曲线及工艺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开发了无取向电工钢专用平整工艺及配套的平整机辊型曲线,使无取向电工钢平整轧制力为80~200kN、平整张应力为10~40MPa,平整伸长率小于0.1%,在保证产品板形和表面质量条件下,保证了产品电磁性能要求.
关键词:
无取向电工钢
,
平整
,
辊型曲线
,
平整工艺
郭德福
,
何安瑞
,
邵健
,
王崇明
,
赵海山
,
兰宇
钢铁
通过掌握CSP热连轧工艺生产无取向硅钢的工艺特点,分析了热轧无取向硅钢边降形成的机制,指出了热轧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降的必要性。最后基于大量的现场跟踪测试及试验数据,提出了一套CSP热连轧工艺生产无取向硅钢的边降控制技术方案,并应用于工业现场,取得了明显效果,满足了下道冷轧工序的边降控制需求。
关键词:
热轧
,
CSP
,
无取向硅钢
,
边降
,
控制
马良
,
项利
,
仇圣桃
,
赵沛
钢铁研究学报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试制了3.98%Si-0.71%Al无取向硅钢铸带,研究了二次冷轧法对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钢铸带显微组织为等轴晶组织,铸带再结晶较完全,常化对铸带显微组织影响较小.二次冷轧工艺和一次冷轧工艺下,最终退火后成品显微组织为等轴晶组织,二次冷轧法最终退火后的晶粒尺寸小于一次冷轧法.二次冷轧法能够提高成品磁性能.
关键词:
二次冷轧法
,
双辊薄带连铸
,
无取向硅钢
,
磁性能
吕学钧
,
张峰
,
陈晓
,
郑少波
,
赵丹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2.017
借助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线观察了不同Mn含量下无取向硅钢试样中的夹杂物析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Mn含量为0.77%、0.32%时,对应试样的夹杂物数量分别为1 000万个/mm3、1 600万个/rmm3.其中,0.77% Mn含量试样,夹杂物在1 115~1 098℃、1 068~1 032℃析出;0.32% Mn含量试样,夹杂物在1 086~1 068℃析出.0.77% Mn含量试样,优先析出球形、椭球形MnS夹杂,其析出夹杂数量较少,尺寸较大,能有效抑制AlN、CuxS夹杂析出;0.32% Mn含量试样,优先析出相当数量MnS夹杂,并作为AlN夹杂析出核心,形成MnS+AlN复合夹杂.这种复合夹杂物数量较多,尺寸也较大.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
锰含量
,
夹杂物
,
析出
,
高温共聚焦显微镜
,
在线观察
张存来
,
刘海涛
,
张元祥
,
曹光明
,
刘振宇
材料热处理学报
以2.9%Si+0.7%Al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为初始材料,利用金相显微术、EBSD、XRD对比研究了常化处理/不常化处理对后续组织、织构演变以及磁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常化处理对各厚度层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处理改善了冷轧前组织的均匀性并弱化了热轧变形织构。与不常化处理相比,常化处理使最终成品板的晶粒尺寸增大,使各厚度层的γ纤维织构减弱、λ纤维织构增强,从而使磁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适当提高常化处理温度来增大晶粒尺寸,有助于成品板获得更大的晶粒尺寸,并在各厚度层形成更弱的γ纤维织构以及更强的Goss织构、λ纤维织构,使磁性能得到大幅改善。另外,发现在热轧、常化、冷轧、退火板的厚度方向上均存在明显的织构梯度。
关键词:
无取向电工钢
,
常化
,
组织
,
织构
,
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