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3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聚脲涂层体系在混凝土表面的附着性能研究

钟萍 , 李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应用无溶剂环氧封闭涂料和聚脲涂料在混凝土试样表面制备聚脲涂层体系,测试了该涂层体系在混凝土表面的附着强度,利用表面形貌分析及红外光谱和电子能谱等技术手段,分析混凝土与聚脲涂层界面特性,探讨聚脲涂层在混凝土表面附着失效的机理。结果表明,聚脲涂层与混凝土的附着失效为涂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物理附着破坏;而“无溶剂环氧封闭涂层+聚脲涂层”体系的失效为封闭涂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物理附着破坏和封闭涂层本身的内聚破坏;封闭涂层的应用可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强度,无溶剂环氧封闭涂层和聚脲涂层之间可以形成互穿网络结构。

关键词: 聚脲涂层 , wet-adhesion , morphology , adhesion behavior

含锆低碳贝氏体钢夹杂物的研究

陈庆丰 , 关云 , 陈邦文 , 汪福成 , 许竹桃 , 严翔 , 罗国华

物理测试

含锆夹杂物与基体间的缝隙,不是在轧制时形成的,而是在轧后由相变后的组织决定的:有铁素体等软质相组织的钢中,夹杂物与基体的缝隙较小;主要由板条等硬质相组成的钢中,夹杂物与基体的缝隙较大。对夹杂物形貌及尺寸观察后发现:直径大于5 μm的复合夹杂物,ZrO2是夹杂物的核心;直径小于3 μm复合夹杂物的核心则是ZrO,而TiO2、Al2O3、MnS等包围并依附着含锆氧化物析出并长大。

关键词: 锆夹杂物 , fault , microstructure , morphology

特殊形态结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陆昶胡小宁赫玉欣刘继纯张玉清

材料研究学报

先使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与炭黑(CB)反应, 再与聚丙烯/尼龙6(PP/PA6)共混制备出CB位于两相界面处的PP/PA6/PP--g--MAH/CB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
研究了材料的特殊结构和电学性能。结果表明, 在PP/PA6/CB体系中CB粒子分布在PA6相, 体系的逾渗阈值为2%; 而在PP/PA6/PP--g--MAH/CB体系中, CB被PP--g--MAH诱导分布在两相界面处。PP/PA6两相为海岛结构时, PP/PA6/PP--g--MAH/CB体系仍可导电。PP/PA6/PP--g--MAH/CB体系的逾渗阈值降至1.6%, 低于PP/PA6/CB体系。体系的正温度效应(PTC)强度远高于PP/PA6/CB体系, 在90-135℃范围内不出现负温度效应(NTC)。PP/PA6/PP--g--MAH/CB体系的电学性能归结于其特殊的界面形态结构: 导电通道由位于共混物界面处的PP--g--MAH和CB构建而成。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 morphology , percolation threshold ,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共混物:制备及其拉伸性能

李忠明 , 谢邦互 , 黄锐 , 杨鸣波

材料研究学报

考察了高界面压应力对不相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和聚碳酸酯 (PC)/PE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高界面压应力是共混物低温成型(PE的成型温度)时, 分散相与基体从加工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基体的收缩比分散相粒子大产生的. 尽管PET/PE和PC/PE共混物极不相容, 但拉伸强度和模量随着PET和PC含量增加而增加. PET与PC含量相同时, PC/PE的拉伸强度和模量高于PET/PE的. 采用Takayanangi方程计算共混物的拉伸模量时, 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PC/PE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高于界面有良好粘结的共混物的理论值, 表明在不添加增容剂时, 可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改善共混物界面相互作用, 提高共混材料的性能.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 blend , high interfacial compressive stress , morphology

Ti-Mo全铁素体基微合金高强钢纳米尺度析出相

段修刚蔡庆伍武会宾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393

利用OM, SEM, TEM, EDS和SAEDP等方法对4种不同Ti含量的低碳Ti-Mo全铁素体基体微合金钢中析出相的尺寸、形貌、分布特征和类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钢中存在2种尺寸差异明显的析出相: 一种为纳米尺度粒子, 是 Ti和Mo的复合碳氮化物, 尺寸小于10 nm, 呈球形, 主要为晶内析出, 呈链状或弥散分布, 位错节点和位错网是纳米尺度析出相的优先形核位置: 另一种为大颗粒析出相, 是Ti的碳氮化物, 数量很少, 尺寸为200-300 nm, 呈方形, 带有“帽口”. 常温和高温拉伸实验表明, 全铁素体纳米尺度析出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其中No.4钢在600℃屈服强度仍然维持在约300 MPa, 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

关键词: Ti-Mo全铁素体 , nanometer sized precipitate , morphology , composition , precipitation law , high temperature property

核/壳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和粒径

龙复 , 唐黎明 , 王健 , 王玮

材料研究学报

本文研究了聚苯乙烯/聚丙烯酸2-乙基已酯和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核/壳乳胶粒的形态和结构,并研究了乳化剂和单体用量及加入方式对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径具有翻转核/壳结构,核/壳层之间形成了接枝共聚物。乳胶粒径随壳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壳单体的加入方式对乳胶粒径影响较小。

关键词: 核/壳乳胶粒 , morphology , structure , particle diameter

一种组合添加剂在碱性无氰镀锌中的作用

杜楠 , 舒伟发 , 王春霞 , 王帅星 , 陈庆龙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通过在碱性无氰镀锌溶液中添加一种组合添加剂获得了晶粒尺寸在60nm以内的纳米晶镀锌层,并通过对比有无添加剂时Zn的析出电位、镀锌层微观形貌及晶粒度的差异,分析了组合添加剂中两种组分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分别起到细化晶粒和整平作用,二者一起使用有很强的协调作用。

关键词: 纳米镀锌 , additive , morphology , synergistic effect

非平衡磁控溅射Ti添加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分析

聂朝胤 , 张碧云 , 谢红梅

金属学报

本研究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在Si(111)单晶硅片和镜面抛光的渗碳淬火SCM415基片上沉积了无氢高纯类金刚石(DLC)薄膜和无氢Ti添加类金刚石(Ti-DLC)薄膜。高纯DLC采用高纯石墨靶溅射沉积,Ti-DLC采用高纯Ti靶和高纯石墨靶同时溅射沉积而成,通过调节Ti靶的溅射功率获得了含Ti量分别为1.9at.% 、2.14at. %、3at.% 、10.5at.% 、14at.%、25at.% 、34at.%的Ti-DLC薄膜。利用拉曼分光光谱仪(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X射线衍射仪(XRD)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研究了Ti-DLC的组织结构及表面形貌。研究发现,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得到的Ti-DLC薄膜,仍具有类金刚石薄膜的sp2、sp3结构,但Ti的加入促进了sp3键向sp2键的转变。添加的Ti以TiC微晶的形式存在于非晶态的DLC中。与Ti添加DLC相比无添加高纯DLC具有更加平滑光洁的表面,但是对于本身就具有一定表面粗躁度的基体来说,Ti的添加有利于弥补基体表面的凸凹缺陷,使DLC表面变得更平滑。

关键词: 非平衡磁控溅射 , titanium-doped diamond-like carbon , morphology

易切削塑料模具钢5CrNiMnMoVSCa中夹杂物的组成及形貌

江来珠 , 孙培桢 , 崔崑

材料研究学报

易切削塑料模具钢5CrNiMnMoVSCa 中硫化物有长条状MnS、无核心纺锤状及有核心纺锤状(Mn,Ca)S 固溶体。随着Ca/S 增加,后两者份数增加,前者份数下降。钢中氧化物有作为硫化物核心的Cao·2Al_2O_3,CaO·6Al_2O_3和单独存在的2CaO·Al_2O_3·SiO_2。随着钢中Ca/S 增加,硫化物形态改善。

关键词: 易切削塑料模具钢 , inclusion , morphology

一种新的马氏体形态

钟家湘 , 齐彦 , 张修睦 , 郭蕴宜

金属学报

本文对Fe 29.37Ni-0.34C合金中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进行了研究,试样经过两次分级冷却后,通过彩色金相和薄膜透射电镜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温度下,存在着透镜片状、中突片状和薄片状三种不同形态的马氏体。中突片状马氏体具有强烈的中间突起的表面浮突,对称双孪晶或半孪晶半位错的亚结构等特征,这种马氏体的形成可用应力诱发复生的机制来描述。

关键词: 马氏体 , morphology , substructure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4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