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才
,
江海涛
,
唐荻
,
赵松山
,
李辉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关键词:
Q&P钢
,
分配时间
,
板条马氏体
,
残余奥氏体
沈喜训
,
高加强
,
王国栋
,
刘俊亮
,
王起江
材料热处理学报
以不添加Co和添加3% Co的高铬(12% Cr)铁素体钢为模型钢,观察并研究了Co元素对高铬(12% Cr)铁素体钢的组织和蠕变特性及断裂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Co的添加扩大奥氏体形成区,有效地抑制了高温δ-铁素体相的形成,并提高了奥氏体晶粒度;在140 MPa和650℃下,Co的添加使铁素体钢的蠕变断裂时间从1172 h提高到1620 h;不含Co试验钢的断口呈现均匀的韧窝结构,而3% Co试验钢的断口呈现典型的双峰尺寸的韧窝结构.这种组织上的优化和钴的固溶强化有效地抑制了回火马氏体组织的回复和再结晶,延缓了沿界面分布的M23C6型碳化物的聚集粗化和Fe2(W,Mo)新相的形成,从而提高铁素体钢的蠕变抗力.
关键词:
铁素体钢
,
钴
,
板条马氏体
,
蠕变
,
析出相
杨庚蔚
,
雍岐龙
,
孙新军
,
李昭东
,
李晓闲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低成本成分设计,在控制轧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直接淬火(DQ)、直接淬火+回火(DQ+T)以及再加热淬火+回火(RQ+T)工艺成功制得了抗拉强度1500 MPa级经济型低合金高强高韧钢.对比研究了DQ、DQ +T和RQ +T3种工艺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DQ工艺钢的微观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铁素体及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750 MPa和1300 MPa,-40℃下冲击吸收功为37 J.200℃回火1h后,试验钢位错密度降低,大量细小ε碳化物在板条内析出.DQ +T工艺钢屈服强度达到1400 MPa,-40℃下冲击功为43 J.试验钢直接淬火后再加热至880℃,获得了平均晶粒尺寸为5.7 μm的细小等轴奥氏体.相比于DQ及DQ +T工艺钢,RQ +T工艺钢获得了更高的韧性,冲击功达到56 J.研究发现,未溶的(Nb,Ti) (C,N)粒子能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组织细化及残留奥氏体是RQ +T工艺钢获得高韧性最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
低合金高强高韧钢
,
直接淬火
,
扁平奥氏体
,
板条马氏体
,
强韧化机理
赵杰
,
徐海峰
,
时捷
,
李箭
,
蒲健
,
曹文全
钢铁
研究了碳和锰含量对淬火中锰马氏体钢的位错密度、残余奥氏体含量、晶粒尺寸等组织结构以及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于SEM、EBSD、TEM和XRD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组织,探讨了马氏体钢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增加,淬火中锰钢的位错密度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板条束和板条块尺寸逐渐细化,大角晶界百分数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升高;增加锰含量能够提高马氏体钢的位错密度和抗拉强度。分析认为,位错强化和细晶强化是淬火中锰马氏体钢的主要强化机制。马氏体板条尺寸是马氏体抗拉强度的结构控制单元,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则是马氏体屈服强度的结构控制单元。
关键词:
中锰钢
,
板条马氏体
,
强化机制
,
碳含量
,
位错密度
陈银莉
,
蒯振
,
赵爱民
,
庄宝潼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两相区不同退火温度及不同配分温度的淬火和碳再分配热处理工艺对低碳硅-锰系Q&P钢的显微组织、精细结构、力学性能及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相区退火的Q&P工艺室温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铁素体、薄膜状和块状残留奥氏体;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呈上升趋势,伸长率呈下降趋势,残留奥氏体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配分温度的升高,实验钢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残留奥氏体含量呈上升趋势;经Q&P工艺处理后的实验钢强塑积可达28215 MPa·%.
关键词:
Q&P
,
板条马氏体
,
残留奥氏体
,
两相区退火
,
配分温度
蒯振
,
陈银莉
,
庄宝潼
,
赵爱民
,
姜英花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一种新型的两相区不同退火温度的淬火和碳再分配热处理工艺对低碳硅一锰系Q&P钢的显微组织、精细结构的影响,并和奥氏体区退火的Q&P热处理工艺进行对比。通过SEM、TEM分析发现,采用两相区退火的Q&P工艺室温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残留奥氏体。残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存在:处于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和位于原奥氏体晶界处的块状。两相区热处理后的Q&P钢,不仅抗拉强度高达1000MPa以上,其伸长率也高达23%以上,体积分数高达11%的残留奥氏体在组织中起到了相变诱发塑性的作用。
关键词:
Q&P
,
板条马氏体
,
残留奥氏体
,
TRIP效应
,
两相区退火
沈喜训
,
刘俊亮
,
沈巍
机械工程材料
对含不同质量分数(0,0.6%,3%)铜的高铬铁素体钢在650℃和140MPa条件下蠕变前后的组织和蠕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铜含量从0提高3%,钢的蠕变断裂时间从1172h提高到1 620h,蠕变速率从2.2×10-9s-1降低到1.2×10-9s-1;铜的添加有效抑制了对蠕变性能不利的高温δ铁素体相的形成;添加3%铜的试验钢基体内弥散析出了大量尺寸为50~100nm的富铜相,有效抑制了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了该钢的蠕变抗力。
关键词:
铁素体钢
,
铜
,
板条马氏体
,
蠕变
,
析出相
任康康
,
康永林
,
朱帅
钢铁研究学报
采用盐浴的方法模拟Q-P钢的热处理工艺,对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淬火配分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并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降低,奥氏体含量升高,从而降低钢的强度,提高塑性,拉伸断口呈现典型的韧窝状形貌,当淬火温度为250℃时,得到最高的强塑积为26 224MPa.%。
关键词:
Q-P钢
,
强塑积
,
淬火温度
,
板条马氏体
,
残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