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明
金属学报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晶体长大动力学理论对低碳微合金钢中晶内和晶界
铁素体的长大动力学进行了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与分析. 在实验温度范围
(650-750 ℃)内, 铁素体首先在晶界上形成, 在晶内夹杂物上形成较晚. 晶
界与晶内铁素体形成的过冷度相差40 ℃以上, 铁素体在晶内夹杂物上形成比在
晶界上形成需要更大的过冷度. 晶内铁素体长大速率常数的实测值小于计算值,
晶界铁素体长大速率常数的实测值则大于计算值.
关键词:
微合金钢
,
intragranular ferrite
,
grain boundary ferrite
K.M.Wu
金属学报(英文版)
lntragranular ferrite was formed at inclusions in a vanadium microalloyed steel with excess amount of sulfu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inclusions in the steel was analyzed by SEM-EDS. The inclusion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MnS and aluminum oxides. The precipitation of MnS at aluminum oxides might result in Mn depletion, which, in turn,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intragranular ferrite. Optical and SEM observa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demonstrated that intragranular ferrite was formed at inclusions. The morphology of intragranular ferrite changed with undercooling. At higher temperatures intragranular ferrite was nearly equiaxed whereas it was plate-like or lath-like at lower temperatures.
关键词:
steels
,
null
,
null
王安东
,
田林茂
,
左珍丽
,
王俊宇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5.016
以中碳含钒微合金钢为对象,经过900℃时效处理后在680、600、550、500℃下进行等温处理时,研究等温温度对晶内铁素体形成的影响,观察其金相组织.结果表明:经过900℃保温处理后,原始试样的铁素体的含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5.26%增加到了37.94%;等温处理后,随等温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的晶体学形态由块状铁素体向短棒状铁素体过渡,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短棒状向针状铁素体变化;同时随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关键词:
钒微合金钢
,
晶内铁素体
,
等温处理
,
时效处理
李海波
,
刘宏玉
,
陈浩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为研究静态再结晶过程中析出相对组织的细化作用,选取先前研究的V-N非调质钢作为试样,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进行单道次与双道次压缩实验,计算了不同等温时间下的再结晶分数,采用带有STEM附件、INCA能谱仪及GIF能量过滤器的透射电镜JEM-2100F分析了析出相。结果表明:道次等温期间奥氏体中析出相主要为尺寸在55~140 nm的(Ti,V)(C,N);相变冷却期间铁素体中析出相则为细小的长22~100 nm、宽13~39 nm的VC。静态再结晶与析出相相互竞争、共同细化组织。等温时间较短,静态再结晶起主要细化作用;析出相数量随等温时间延长而增加,使静态再结晶出现停滞平台;等温时间较长,奥氏体局部出现的溶质贫乏区促进了晶内铁素体形核,使组织细化。
关键词:
钒氮钢
,
静态再结晶
,
析出相
,
晶内铁素体
衣海龙
,
徐薇
,
龙雷周
,
刘振宇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5.03.002
用Formastor-FII相变仪研究了钛微合金化TRIP在不同开冷温度下的连续冷却相变,建立了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依次经过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相区,在较宽的冷却速率范围内,均可获得贝氏体及马氏体组织,其Ms点为450℃左右;随着开冷温度的降低或冷却速率的提高,实验钢的铁素体及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抑制了铁素体及贝氏体相变;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逐步转变为板条贝氏体+板条马氏体及板条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率较低时,铁素体由晶内铁素体和晶界铁素体组成,晶内铁素体形核质点为复杂的氧化物及硫化物.
关键词:
热轧TRIP钢
,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
晶内铁素体
,
贝氏体
杨鹏鹏
,
宋波
,
毛璟红
,
苏步新
,
黄运红
,
华正利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了16Mn钢中Sb的析出行为,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钢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16Mn钢中Sb的析出位置主要有两种:一是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二是在MnS夹杂物上富集析出。Sb在MnS夹杂物上的富集析出,能促进钢中晶内铁素体的形成。适当提高S含量,降低O含量,加入Ti变质钢中MnS夹杂等方式,能增加Sb在夹杂物上富集析出,促进了晶内铁素体,尤其是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减少了Sb的晶界析出。
关键词:
硫化锰
,
Sb
,
晶内铁素体
,
形核
,
针状铁素体
赵秀明
,
毛向阳
,
蔡璐
,
张进
,
余永兵
,
惠卫军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锻后控冷工艺对中碳含钒微合金38MnVS非调质钢锻件晶内铁素体形成的影响,对锻后不同控冷工艺条件下微合金非调质钢锻件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和冲击断口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的锻造加热温度(1180~1200℃)和终锻温度(1000 ~1050℃)条件下,采用锻后快冷并在550℃左右保温缓冷的工艺条件,可抑制先共析铁素体沿原奥氏体晶界的析出,获得较多细小条、块状的晶内铁素体,微合金钢锻件的冲击韧性提高了近4倍,同时仍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塑性略有提高.
关键词:
38MnVS微合金钢
,
晶内铁素体
,
冲击韧性
王巍
,
付立铭
金属学报
建立了铁素体在夹杂物/析出相上形核的物理模型. 从相变形核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出发,研究了晶内铁 素体在夹杂物/析出相上的形核过程,分析了夹杂物/析出相的尺寸、界面性质等因素对晶内铁素体相变形核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铁素体具有较小接触角的夹杂物/析出相更有利于晶内铁素体形核. 当夹杂物与基体的界面性质一定时,
铁素体在夹杂物上形核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夹杂物的尺寸(夹杂物的曲率半径),尺寸过小不利于铁素 体形核,尺寸过大对形核贡献较小. 对任意类型的夹杂物/析出相,
给出了其计算最优尺寸的方法, 计算结果与实 际吻合良好.
关键词:
晶内铁素体
,
inclusion /precipitate size
,
nucleation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