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
,
黄芸
,
张其土
材料导报
简述了红外隐身的原理,从表面改性方面概述了低发射率红外隐身功能填料的制备,简要阐述了包覆技术、化学镀技术、微胶囊技术在制备低发射率红外隐身填料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红外隐身
,
填料
,
红外发射率
,
表面改性
成声月
,
刘朝辉
,
叶圣天
,
闫实
,
阮峥
,
班国东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8.013
目的:优化水性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制备工艺,提高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涂料隐身性能。方法采用红外辐射率测量仪、红外光谱吸收仪等,研究涂层固化温度、涂层表面粗糙度和涂层厚度对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涂料隐身性能的影响。结果固化温度对涂层红外发射率和基体树脂红外吸收光谱影响不大,但随着固化温度升高,涂层固化时间明显缩短;随着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涂层红外发射率增加;表面粗糙材料红外发射率受测试角度影响小于表面光滑材料;在基材上制备不同厚度的涂层,当涂层厚度小于30μm时,涂层红外发射率受基材表面红外发射率影响较大,当大于30μm时,影响较小。结论可以根据实际时间需求选择合适的涂层固化温度,宜选择刮涂方式使涂层表面保持一定的粗糙度,涂层厚度宜为30~40μm。
关键词:
水性涂料
,
红外隐身
,
固化温度
,
表面粗糙度
,
涂层厚度
叶圣天
,
成声月
,
刘朝辉
,
王飞
,
贾艺凡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2.022
目的:通过冷颜料降低目标的表面温度,起到红外隐身的作用。方法采用XRD衍射仪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分析颜料的相结构及近红外光谱特性。采用红外辐射率测量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红外灯模拟太阳光照射,分析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及反射隔热性能。结果与炭黑颜料相比,铁铬黑颜料的近红外平均反射率为57%,且反射光谱与叶绿素基本一致;当填料质量分数为10%时,铁铬黑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最大,平均反射率为39.2%,红外发射率为0.91;20%(质量分数)炭黑涂层和10%(质量分数)铁铬黑涂层相比,铁铬黑涂层的反射隔热效果明显,其平衡温度较普通炭黑涂层低8.8℃。结论红外隐身材料应考虑颜料对涂层红外发射率的影响,在满足涂层颜色的条件下尽量控制颜料的添加量,实际应用中以颜料添加10%(质量分数)为宜,在满足涂层反射隔热要求的同时,保证了涂层的红外发射率。
关键词:
红外隐身
,
冷颜料
,
铁铬黑
,
红外发射率
,
近红外反射率
,
CIE色度值
牛犇
,
唐继海
,
杨骐
,
石浩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2.027
在阐述直升机红外辐射特征和面临的威胁基础上,对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抑制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回顾了直升机红外辐射抑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各种红外辐射抑制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直升机红外辐射特性抑制技术主要有红外抑制器抑制技术、红外诱饵弹等干扰技术、热红外隐身涂料涂层技术、地面停放伪装遮障隐蔽技术等.其中,红外抑制器抑制技术采取混流装置以降低热空气温度,采用耐高温隔热遮挡装置隔绝高温部位等.红外诱饵弹等干扰技术利用其中的烟火剂燃烧产生高温时释放出的大量红外特征信号,达到干扰红外侦察和红外制导武器打击的目的.热红外隐身涂料涂层技术通过涂层自身较低的红外发射率,有效降低直升机表面红外辐射特性,实现与空地背景的较好融合.地面停放伪装遮障隐蔽技术采用具有光学、红外、雷达等隐身性能的伪装器材,实现直升机多波段隐身和防风、防雨、防沙尘等性能.最后,对未来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直升机
,
红外辐射
,
抑制技术
,
辐射特征
,
红外隐身
邵竞尧
,
王文华
,
姜子燕
,
郭军红
,
杨保平
,
崔锦峰
涂料工业
介绍了红外隐身原理和红外伪装的概念,总结了微胶囊相变材料(MCPCM)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红外伪装中的应用方式,综述了MCPCM在红外伪装涂层中的应用,指出了其在红外伪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提高MCPCM的相变潜热、配合其他红外伪装材料使用和寻求多频段兼容隐身将是未来MCPCM在红外伪装涂层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红外伪装
,
红外隐身
,
相变微胶囊
,
伪装涂层
王希影
,
齐宏
,
王青青
,
阮立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水雾隐身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且经济适用的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本文从辐射传输方程出发,考虑水雾粒子的本身辐射和散射,提出以红外表观透射率评价水雾粒子的红外隐身性能。应用Modified Differential Approximation(MDA)法结合MIE理论,计算了水雾粒子红外表观透射率随水雾粒子浓度和粒径的变化关系,得到水雾粒子最佳红外隐身粒径。结果表明:水雾粒子的红外表观透射率随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粒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红外表观透射率基本保持不变;水雾粒子的红外表观透射率随粒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探测波段为3-5μm时,水雾粒子的最佳红外隐身粒径为6μm;而探测波段为8—12Hm时,水雾粒子的最佳红外隐身粒径为12μm。
关键词:
水雾粒子
,
红外隐身
,
MDA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