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强
,
俞利强
,
上官丰收
,
马跃鹏
,
刘强
机械工程材料
通过观察N80Q石油套管管端裂纹缺陷的宏观、微观形貌,以及分析其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找出了裂纹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裂纹产生在钢管穿孔和热轧过程中,主要是由热轧工艺不合理、管坯加热温度不均匀造成的.
关键词:
石油套管
,
裂纹
,
轧制工艺
,
加热温度
黄敏
,
曹建春
,
周晓龙
,
杨银辉
,
陈伟
,
李丹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20.026
研究了3种含铌钢筋在不同均热温度下奥氏体晶粒长大和铌的固溶规律,建立了3种钢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结果表明:铌能够有效地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提高奥氏体的粗化温度.铌含量为0.014%时,奥氏体粗化温度约为1200℃,最佳均热温度约为1170℃.铌含量在0.027%和0.036%时,奥氏体晶粒的粗化温度约为1250℃,最佳均热温度约为1230℃.奥氏体晶界处有少量未溶的碳化铌颗粒,其数量随着加热温度升高逐渐减少.
关键词:
加热温度
,
铌含量
,
奥氏体晶粒尺寸
,
未溶相颗粒
齐江华
,
杨成威
,
朱万军
,
区铁
,
刘洋
,
吉玉
钢铁
以U75V高速重轨钢为例,研究了加热保温处理对MnS夹杂的影响.采用高温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分别对铸坯和钢轨中MnS夹杂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动态原位观察,结果表明MnS夹杂在600~870℃发生球化,在1 180℃左右时,MnS夹杂开始发生固溶.根据原位观察结果,在电阻炉中进行了加热保温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830℃保温后,MnS夹杂尺寸只是略有减少,长宽比降低.在1180℃保温后,大型MnS夹杂数量明显减少,小尺寸MnS数量增多,且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夹杂物数量减少,长宽比进一步降低.通过加热保温处理可以改善重轨钢中长条状大型MnS夹杂.
关键词:
重轨钢
,
MnS夹杂
,
原位观察
,
固溶
,
加热温度
董露
,
郝世英
,
张骁勇
,
高惠临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热模拟试验、力学性能测试及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加热温度对X100热煨弯管钢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X100钢的强度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冲击韧性为下降的趋势.在950~1050℃的加热温度范围内,试验钢获得了以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形态,由于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微观组织结构为细小的、多位向分布和高位错密度的铁素体板条束,因而钢获得了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当加热温度高于1050℃时,试验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的晶粒尺寸明显长大,韧性明显下降.当加热温度低于950℃时,试验钢显微组织出现部分多边形铁素体,从而使得试验钢的强度降低.
关键词:
X100热煨弯管钢
,
加热温度
,
晶粒尺寸
,
组织
,
性能
吴进
,
徐在新
,
周云松
,
雷凯
,
徐希义
钢铁研究
针对某厂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存在边部起皮缺陷的重难点问题,从热轧工艺角度分析了加热炉炉体结构和加热温度、粗轧负荷分配、立辊侧压等对边部起皮的影响。优化热轧工艺后,带钢起皮缺陷发生率大大降低,确保了带钢表面质量。
关键词:
起皮
,
负荷分配
,
侧压
,
加热温度
,
二次氧化
杨宗桥
,
赵增武
,
李永治
,
秦立强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1.023
以包钢轨梁厂现场试验为基础,研究了U71Mn高速钢轨脱碳层厚度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正常生产时,优化加热制度,保证钢坯出炉温度在1 080~1 100℃,且内外均匀,能够有效地降低脱碳层厚度;同时,待轧15 ~ 30 min时,优化待轧制度,均热段温度小于1 200℃,加热一段小于1 230℃,即能随时满足生产要求,又能有效地控制脱碳层厚度.
关键词:
高速钢轨
,
脱碳层
,
加热时间
,
加热温度
惠亚军
,
于洋
,
王畅
,
王林
,
陈斌
,
李文远
,
焦会立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钛微合金化热轧高强钢奥氏体晶粒粗化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保温时间相同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实验钢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的趋势;当加热温度相同时,实验钢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呈抛物线规律长大,1150℃加热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与保温时间的经验公式为:D1150℃=17.1t0.2385,1250℃加热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与保温时间的经验公式为:D1250℃=29.9t0.2916.综合考虑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对实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并考虑微合金元素的溶解与析出规律,实验钢的加热温度定为1250℃左右,保温时间定为40 min较合适.
关键词:
加热温度
,
保温时间
,
钛微合金化
,
高强钢
,
奥氏体晶粒
陈闪闪
,
赵爱民
,
李振
,
唐荻
,
焦殿辉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淬火变形膨胀仪测量高铬铸铁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研究了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对高铬铸铁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其微观组织转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较低冷速下微观组织为典型的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形态,由初生奥氏体的低温转变组织和共晶体组成;在冷却速度为3℃/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并优先在共晶奥氏体区域大量形成;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马氏体量逐步增多,在10℃/s冷速下为连续的马氏体基体组织和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在初生奥氏体区大量弥散析出,而在共晶奥氏体区近共晶碳化物周边位置没有二次碳化物生成,远离共晶碳化物的区域有少量二次碳化物的析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冷却速度的增加,初生奥氏体和共晶奥氏体区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均逐渐减小。
关键词:
连续冷却速度
,
热处理温度
,
显微组织
,
二次碳化物
,
珠光体片层间距
王亚男
,
孟祥志
,
王珣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Q225钢在再结晶区进行终轧并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后空冷,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形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分析析出相的数量、形态、大小、分布及成分,利用扫描电镜的EBSD技术研究了试样的织构取、向差角分布以及真实晶粒度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有长大的趋势,但晶粒尺寸相差不是很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亚晶界不断吸收位错,亚晶数量不断减少,晶粒之间的取向差呈大角度关系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多.试样热轧织构主要是{001} <110>,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织构强度会变得越来越弱.试样中析出相主要是圆形和方形粒子,它们是TiC,TiN和Ti(C,N),且细小、弥散分布.
关键词:
Q225钢
,
加热温度
,
晶粒大小
,
织构
,
析出相
段玉岗
,
刘芬芬
,
陈耀
,
刘潇龙
复合材料学报
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及SEM和光学显微镜微观形貌观察研究了复合材料铺放过程中压紧力、预浸带加热温度及芯模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紧力与加热温度对层间剪切强度(ILSS)影响很大,而芯模温度影响较小;当压紧力为600N、预浸带加热温度为30℃、芯模温度为18℃时,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压紧力和预浸带加热温度升高,纤维与树脂接触充分,树脂与纤维分布均匀性较好,层间富树脂区的厚度较小,ILSS逐渐增加;但当预浸温度上升到40℃以后,压紧力作用导致树脂与纤维的分布均匀性变差,层间富树脂区的厚度较大,从而导致ILSS下降。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纤维铺放
,
层间剪切强度
,
压紧力
,
加热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