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荣
,
蒋婧婕
,
刘泽龙
,
田松柏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5.09006
以石油加氢异构中间馏分及直馏柴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异构烷烃的分子形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各碳数异构烷烃组分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上表现出明显的按取代基个数簇分离的现象.对异构烷烃的异构程度进行了表征,得到不同取代基个数的异构烷烃的保留指数( RI)定性表;同时根据化合物的质谱断裂规律,参考文献数据并结合碳数及沸点规律,对 73 种甲基取代的异构烷烃及 10 种生物标记的化合物单体进行了结构定性,并计算了保留指数.为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航空煤油及柴油等石油中间馏分中的异构烷烃提供了基础.定性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加氢异构中间馏分中,异构烷烃主要由单取代基和二取代基的异构烷烃组成;而在直馏柴油中,单取代基异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类生物标记化合物丰度较高.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异构烷烃
,
航空煤油
,
柴油
,
中间馏分
,
石油
,
定性
刘炳泗
,
徐丹凤
,
吴祚祥
催化学报
采用金属离子直接插入法合成了Cu-MCM-41吸附剂,在100 ℃的条件下,研究了吸附剂对商业化的FCC柴油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处理5.5 ml柴油之后, Cu-MCM-41的脱硫效率仍可达84%以上. 这意味着噻吩及其衍生物容易通过π-络合过程发生吸附,并且Cu-MCM-41对噻吩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
关键词:
铜
,
MCM-41分子筛
,
脱硫
,
选择性吸附
,
柴油
,
吸附剂
张华伟
,
宋崇林
,
吕刚
,
宋金瓯
,
裴毅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全气缸采样平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单循环燃烧中间产物羰基化合物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甲醛在燃烧过程中呈先增加而后迅速降低的变化过程,最大值出现在放热率峰值之前。C2-C4羰基化合物在燃烧放热率最高点之前急剧降低,之后开始升高,并在燃烧后期趋于稳定。此外,在任意燃烧阶段,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羰基化合物的量都逐渐降低。
关键词:
柴油机
,
燃烧过程
,
HPLC
,
羰基化合物
,
演变历程
李学东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柴油流动改进剂的降凝机理与润滑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基本相同。因此丙烯酸高级酯与第二单体的共聚物对柴油的降凝效果应与润滑油的降凝效果基本相同。用几种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方法,用正交试验法或均匀试验法对丙烯酸高级酯与第二单体进行共聚试验,共聚物做柴油标准油的降凝测定,以共聚物降凝度为考察目标,探讨丙烯酸高级酯与第二单体共聚物对柴油和柴油馏分的降凝效果。
关键词:
丙烯酸高级酯
,
共聚物
,
柴油
,
降凝剂
杨彬彬
,
尧命发
,
郑尊清
,
李善举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通过不同比例的汽油与柴油混合组成宽馏分燃料,在一台单缸试验发动机上进行了燃料组分和喷油压力对低温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放热重心(CA50)控制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汽油比例升高,燃烧放热速率增大,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内最大压力升高率和爆发压力升高,碳烟排放降低,但NOx排放增大,并且由于低汽油比例的宽馏分燃料(G70)可以采用更大的EGR率,可以实现更低的NOx排放.但燃料组分对热效率的影响较小.提高喷油压力可有效降低宽馏分燃料soot排放,但过高的喷油压力对降低soot排放的作用减小;提高喷油压力使NOx排放升高,但随着EGR率升高,喷油压力对NOx排放的作用减小.因此对于不同组分的宽馏分燃料存在一个最佳的喷油压力,随着汽油比例升高,最佳喷油压力降低.
关键词:
宽馏分燃料
,
低温燃烧
,
汽油
,
柴油
尹必峰
,
俞升浩
,
杨宽宽
,
陈亮
工程热物理学报
针对柴油机喷射压力日渐增加及喷孔愈趋微细化背景下的喷嘴内部空化流动问题,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及混合均相流(Homogeneous Equilibrium Mixture,HEM)模型,对高压微细喷孔内空化流动进行了多维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喷孔内部不同区域的流动的敏感性,运用变网格技术建立了1/4喷嘴计算模型,并采用E.Winklhofer 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得出:超高喷射压力及微细喷孔条件下,喷孔内部空化层的演变速度极快;孔内空泡的溃灭过程促进了湍流涡团量的增加,内部湍流涡团密集区域与空化区域一致;小孔径下喷孔内部空化区域更为明显,空泡在出口处溃灭产生的流体微射流增强了出口处的湍流扰动强度,与内部空化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改善燃油的雾化质量.
关键词:
柴油机
,
喷嘴
,
空化
,
大涡模拟
张青
,
吴志军
,
赵文伯
,
包堂堂
,
邓俊
,
R W Dibble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可控热氛围燃烧系统提供的稳定均匀温度场,使用高速摄像机研究丙烷/柴油混合燃料的稳态喷雾特性.研究了不同混合比例、背景温度和喷射压力下混合燃料的喷雾发展过程和相关喷雾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柴油燃料,丙烷/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别,丙烷含量增加,喷雾的最大贯穿距离减小,喷雾锥角变大,少量的丙烷添加,变化就极为明显.背景温度对纯柴油和混合燃料的喷雾参数的影响趋势相同,最大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随背景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中丙烷/柴油混合燃料对背景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关键词:
丙烷
,
柴油
,
混合燃料
,
喷雾
牛鲁娜
,
刘泽龙
,
周建
,
蔡新恒
,
田松柏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4.07015
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分析柴油馏分中饱和烃的分子组成的方法。结合谱库检索、质谱图解析、沸点与分子结构关系和全二维谱图特征,定性(或归类)了焦化柴油饱和烃组分中1057个化合物单体,其中正构烷烃排列规律性最强,一环~三环环烷烃按照极性和沸点的差异呈瓦片状分布在其上方。另外,还准确区分了在一维气相色谱上共流出的正构烷基环己烷和正构烷基环戊烷,以及正构α单烯烃。根据质谱采集的总离子流色谱图,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了饱和烃组分的碳数分布结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不同类型柴油馏分饱和烃的分子组成特点。结果表明,催化裂化和焦化柴油馏分饱和烃组分的化合物类型和分布各不相同。分子组成分析能为油品加工工艺机理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
飞行时间质谱
,
饱和烃
,
柴油
,
分子组成
谢园园
,
花磊
,
陈平
,
侯可勇
,
蒋吉春
,
王艳
,
李海洋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4.10028
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GC)与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PI-TOF MS)联用(GC/SPI-TOF MS)的分析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双层套管的传输管用于连接GC与SPI-TOF MS,实现了GC与单光子电离离子源的无缝连接.在此基础上,以n-十五烷标准品和苯/甲苯/二甲苯的标准气为对象,对电离源的重要电压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纯净的分子离子峰,实现了对各类有机物的快速和准确定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分析柴油中的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物,获得了柴油组分的二维GC×SPI-TOF MS谱图.不需要复杂的谱图解析和数据处理,根据谱图中离子的质荷比(m/z)归纳了柴油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和含量很低的苯并吡咯等含氮化合物;根据色谱的保留时间将柴油中的同分异构体区分开来.结果表明GC/SPI-TOF MS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非常适于柴油及复杂环境样品等的分析表征.
关键词:
气相色谱
,
单光子电离
,
飞行时间质谱
,
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物
,
柴油
,
复杂环境样品
押淼磊
,
李昱茜
,
王怡程
,
陈宇
,
郑少艳
,
李永玉
,
王新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5.2015113006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方法对比研究不同沸程燃料油(93号和97号汽油、0号柴油和重柴油)中烃类组分的全二维谱图特征,经过对色谱和质谱条件的优化,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汽油和柴油中烷烃、规则类异戊二烯烃、十氢化萘系、四氢化萘系、萘系、菲系等族组分分离和目标化合物分离,各族化合物均呈现显著的“瓦片效应”的特征.4类燃料油的烃类碳骨架分布、正构烷烃与姥鲛烷和植烷的比值以及不同族化合物的相对丰度等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
汽油
,
柴油
,
重柴油
,
烷烃
,
芳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