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
,
王新颖
,
刘小育
腐蚀学报(英文)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电聚合聚苯胺/聚吡咯复合薄膜.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聚苯胺/聚吡咯复合薄膜的耐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3.5% NaCl溶液中, 不锈钢表面覆盖复合膜以后,其自腐蚀电位比无膜和纯聚苯胺膜时提高, 耐蚀性能增强,且复合膜的耐蚀性受电解液浓度、扫描次数、扫描速率及扫描上限等因素的影响.电解液中苯胺和吡咯的浓度比及硫酸浓度的高低, 都会影响膜的致密度,从而影响膜的耐腐蚀性. 电化学参数的改变会影响复合膜的聚合速率,使得复合膜的抗腐蚀能力不同. 当苯胺和吡咯浓度比为7:3时, 硫酸浓度为1.1mol/L, 扫描次数为25次, 扫描速率为60 mV/s, 扫描上限为1.2 V时,采用循环伏安法共聚合苯胺和吡咯,可形成沉积致密度高、耐蚀性好的复合膜.
关键词:
循环伏安法
,
aniline
,
pyrrole
,
copolymerization
,
Tafel
,
EIS
周统昌
,
邹志强
,
刘言平
,
罗建新
,
张敏
,
陈立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聚醚多元醇、二缩三乙二醇或季戊四醇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用Zn-Co双金属氰化物(DMC)高效催化CO2和环氧丙烷(PO)调节共聚合成了数均分子量为3000~8000的多官能度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共聚物的分子量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几种分子量调节剂均能成功合成两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共聚产物,产物中碳酸酯键含量最高可达60%,催化效率最高达663 g/g催化剂,副产物最低可控制到4%。文中还考察了温度、压力、调节剂及催化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60℃的低温更有利于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而且要获得碳酸酯键含量较高的产物,需控制调节剂和催化剂的比例。
关键词:
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
调节共聚
,
CO2
,
环氧丙烷
李立
,
许蔷
,
庄彬彬
,
张长浩
,
王玉荣
,
李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钕系稀土催化剂Nd(P204)3/Al(i-Bu)2 H/CHCl3,以苯乙烯为溶剂兼做单体,进行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丁二烯(Bd)三元共聚合反应,制备St/Ip/Bd三元集成橡胶(SIBR).研究了经I p、Bd陈化的催化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催化剂各组成用量对共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只有加入Ip或Bd陈化后才具有聚合活性;随着[Al]、[Cl]、[Nd]用量的增加,SIBR中St组分含量逐渐升高并在一定范围内可实现调控;[Cl]用量变化对SIBR高立体选择性和相对分子质量控制稳定性最好,其Ip、Bd组分1,4-结构含量均在98%以上,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均控制在2×105左右;[Al]、[Nd]用量增加,SIBR相对分子质量下降、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SIBR只有1个Tg,且随着St和Ip组分含量增加而升高;合成了Ip、Bd组分1,4-结构高立体选择性(>95%)的无规SIBR.
关键词:
钕系稀土催化剂
,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
,
共聚合反应
,
组分含量调控
周统昌
,
邹志强
,
区菊花
,
干建群
,
张敏
,
陈立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文中利用双金属催化剂(DMC)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共聚,催化效率最高达到1139g/g催化剂,远远高于以前报道,其中碳酸酯键含量最高可达50%。实验发现,催化剂浓度是影响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而温度的高低基本决定了碳酸酯键含量的多少。文中还研究了聚碳酸亚乙酯的体外降解性能,在降解液中经历大约70 d后,共聚物几乎全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低分子量聚乙二醇。
关键词:
聚碳酸亚乙酯
,
共聚反应
,
二氧化碳
,
体外降解
邵华锋
,
张伟
,
王召栋
,
姚薇
,
贺爱华
,
黄宝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恒速双筒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聚1-丁烯釜内合金的流变性能并将其与高全同聚1-丁烯(iPB)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釜内合金熔体是一种假塑性流体,且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其非牛顿指数变大,非牛顿性减小.在相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釜内合金的粘流活化能小于iPB的粘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升高,粘流活化能减小,其粘温敏感性降低.
关键词:
聚1-丁烯
,
共聚
,
釜内合金
,
流变性能
,
粘流活化能
马晓娜
,
李常清
,
李龙
,
王梦梵
,
徐木梁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丙烯腈(AN)与丙烯酸(AA)单体的化学性质及单体的活性不同,AA采用不同投料方式,制备了具有pH响应性与成纤性的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P(AN-co-AA)],通过红外、液体核磁、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共聚物结构特点。结果表明,AA与AN单体物质的量比为20∶80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与成纤性;不同投料方式的共聚物中羰基与氰基含量的比值都随着反应进行呈增长趋势,一次性投料更大;分批投料共聚物分子链易形成嵌段结构,表现出良好的pH响应性及较好的力学性能。
关键词:
丙烯腈
,
丙烯酸
,
共聚合
,
竞聚率
,
pH响应性
李红春
,
牛永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SalenCrⅢCl催化二氧化碳(CO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合成出新型脂肪族聚碳酸丙烯酯,利用红外光谱仪(IR)、氢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该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40℃,CO2的压力1.5MPa,SalenCrⅢCl与DMAP的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20 h可获得完全交替的聚碳酸丙烯酯,分子量高达63 kg/mol。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环氧丙烷
,
Salen
,
共聚反应
崔相旺
,
常冠军
,
罗炫
,
张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选用砜基双苯并咪唑作为第三单体,与砜基二酚以及砜基二氟单体进行亲核取代共聚,将苯并咪唑结构引入聚醚砜主链中,合成了无规共聚聚N-亚芳基苯并咪唑醚砜.对聚合物的涂覆成膜条件进行了探索,并对其表面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溶解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砜基二酚单体用量高于砜基双苯并咪唑单体用量时,所得聚合物可以通过涂覆法得到平整而透明的薄膜;双苯并咪唑单体的引入使得聚合物的耐热性有较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初始分解温度分别升高56℃和44℃),但同时也使得聚合物的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有所下降;聚合物薄膜具有较好的表面平整性和透光性,双苯并咪唑结构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薄膜的平整性,但也使得薄膜的透光性有所下降;聚合物薄膜呈现脆性状态,且脆性程度随着双苯并咪唑单体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断裂伸长率为3.1%~7.2%.
关键词:
聚N-亚芳基苯并咪唑醚砜
,
薄膜
,
第三单体
,
无规共聚
,
亲核取代
母佳利
,
胡庭维
,
陕绍云
,
蒋利红
,
王亚明
,
贾庆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了实现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过程中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提高产物的热力学和力学性能,对其均相催化剂进行载化,即将活性组分/中心负载在无机或高分子载体上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文中综述了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共聚中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羧酸锌催化体系、SalenMX催化体系、稀土三元催化体系等不同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催化效率、产物性能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阐述,为负载型催化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催化剂
,
负载
,
共聚
邹洁辉
,
王文俊
,
李阳
,
傅丽芳
,
许爱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生物相容性聚合物膜上培养黑素细胞可用于白癜风移植治疗.本文通过甲基丙烯酸酐酰化反应,在壳聚糖中引入双键.以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I2959)为光引发剂,在365nm紫外光照下进行改性壳聚糖与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交联共聚,制备改性壳聚糖交联膜(CMMC).研究表明CMMC具有满足伤口辅料要求的吸水率和水分蒸发透过率,其机械强度优于硫酸钠物理交联的壳聚糖膜,黑素细胞能在CMMC上生长和增殖,并保持生物学活性,满足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
壳聚糖
,
黑素细胞
,
交联膜
,
丙烯酸酯
,
共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