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生
,
王越
,
王庆印
,
王公应
催化学报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Bi-Z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苯氨基甲酸甲酯(MPC)分解制备苯基异氰酸酯(PI).用热重、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考察了Bi/Zn摩尔比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物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Zn的加入使Bi_2O_3由α晶相转变为活性更高的β晶相,500℃焙烧时Bi-Zn前驱体分解较为完全,析出Bi_2O_3粒子的同时伴生较多Bi_(7.65)Zn_(0.35)O_(11.83)晶相.在Bi/Zn摩尔比为2/1,焙烧温度为500℃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此时MPC转化率为86.O%,PI选择性为91.7%,优于单独使用Bi_2O_3时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
苯氨基甲酸甲酯
,
苯异氰酸酯
,
催化分解
,
氧化铋
,
氧化锌
,
复合氧化物
于腊佳
,
孙岚
,
赖注治
,
陈韵晴
,
陈鸿博
,
林昌健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5.2014090205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 UV?VIS)、质谱( MS)和电子顺磁共振( EPR)对甲基橙印染废水在Fe?Cu铁内电解中的变化进行跟踪表征.研究结果表明, pH=3时,甲基橙在 Fe?Cu (质量比1∶1)和 Fe?Cu?Mn (质量比1∶1∶0.05)铁内电解体系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400—600 nm区域UV?VIS吸收峰面积逐渐减少;Fe?Cu?Mn (质量比1∶1∶0.05)吸收峰迅速蓝移至350—550 nm区域,且吸收峰面积也逐渐减少. MS正负离子模式测得甲基橙准分子离子峰强度逐渐减小,但相应还检测到由于甲基橙分子断裂引起的逐渐变多的诸如芳香类和苯环裂解后共轭二烯物质的碎片信息. EPR检测到Fe3+、Fe2+的信号略有增加,在Fe?Cu?Mn(质量比1∶1∶0.05)中Mn2+的6条超精细结构谱峰由弱转强.这些研究表明,在Fe?Cu铁内电解中甲基橙降解的原因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破坏发色基团,即偶氮双键的消失,引起甲基橙溶液脱色;另一原因是在微电场中,甲基橙分子断裂为更小质荷比的分子离子碎片而引起甲基橙脱色降解,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甲基橙溶液在铁内电解中脱色、降解机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甲基橙
,
铁内电解
,
表征
,
催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