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勤
,
张靖煊
,
林峰
,
黄伟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轴流式压气机叶顶泄漏流非定常性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避开研究转子内部流场所遭遇的测量困难,以及为了可以更加方便地调节叶顶间隙和进气角的需要,本文以压气机平面叶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间隙,不同马赫数和不同攻角下的叶顶泄漏流的动态测量,了解叶栅环境下叶顶间隙流非定常性的特征和出现条件,探索利用叶栅模拟转子环境进行叶顶间隙流研究的可行性。实验表明,叶顶泄漏流在某些工况下存在非定常性。该非定常性的频率特征受来流速度影响较大。产生非定常性的条件是需要泄漏流轨迹到达相邻叶片的压力面。产生非定常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泄漏流与叶片载荷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
平面叶栅
,
叶顶泄漏流
,
非定常性
马鹏飞
,
王军
,
单单
,
刘卫伟
,
杨勇
工程热物理学报
叶栅稠密度是轴流泵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为研究其取值对泵性能的影响,基于升力法以三种不同的叶栅稠密度组合设计了符合设计参数的模型,推导了叶栅几何参数和泵性能参数的关系,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比较了各模型的内流特征及外特性,结果表明;三个模型内流场分布规律相差较小,当叶栅稠密度增大时,叶片静压变化更加均匀,效率有所增加,同时最优工况点向小流量偏移,但叶片进口边有较强的液流冲击.
关键词:
轴流泵
,
叶栅
,
水力性能
,
数值模拟
戴永胜
,
杨茂雅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提出了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高性能级联带通滤波器的实现方法.该滤波器电路在通过交叉耦合增加传输零点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四谐振级半集总半分布式结构的滤波器级联而成,大大提高了滤波器的带外抑制度.借助电路仿真以及电磁场三维仿真软件进行优化仿真,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中心频率为140MHz,带宽为20MHz,在0 MHz至115 MHz频率以及200MHz至300MHz频率上的衰减均优于40dB,尺寸仅为9mm×3.2mm×1.5 mm.由于该滤波器频率较低,属VHF波段,波长较长,本设计中采用了半集总半分布结构来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
关键词:
带通滤波器
,
级联
,
传输零点
,
LTCC
,
半集总半分布结构
刘高联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的‘人工来流振荡’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跨声速叶栅多工况点气动反命题的变域变分理论,可以保证叶栅在相当广阔的变工况范围内都能保持优良的运行特性。本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可较直捷地推广到全三维流动和有旋流动中去,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跨声速
,
叶栅
,
反命题
,
变分原理与有限元
张朝磊
,
卢娟
,
丰镇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研究构建了基于离散伴随方法的叶轮机械叶栅气动反设计系统,将离散伴随系统从无黏环境扩展到了黏性环境,编程实现了黏性离散伴随求解器;改善了叶栅参数化方式并重新编程实现了叶栅参数化程序,解决了叶栅参数化过程中叶栅尾缘附近区域型线波动的问题。利用该系统对某二维跨声速透平叶栅在给定叶型壁面目标压力分布的情况下,通过构造目标函数将叶栅反设计问题转化为气动优化设计问题,成功进行了气动压力反设计。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叶栅反设计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压力反设计,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基于离散伴随方法叶轮机械叶栅气动反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离散伴随方法
,
自动微分
,
叶栅
,
反设计
张朝磊
,
厉海涛
,
丰镇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研究并给出了基于离散伴随理论和自动微分技术构建离散伴随系统的方法、伴随系统的求解策略以及基于离散伴随方法的透平叶栅气动优化设计流程,建立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系统。利用该优化系统在无黏环境下,以叶栅通道进出口的熵增率为目标函数、以叶栅通道内的质量流量为约束,对某二维跨音速透平叶栅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透平叶栅进出口熵增率减少8.82%,质量流量变化幅度小于0.003%。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系统能够有效改善透平叶栅的气动优化性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离散伴随方法的透平叶栅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离散伴随方法
,
自动微分
,
叶栅
,
气动优化
,
敏感度
李雪英
,
任静
,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透平的叶片气动、表面温度和传热系数的预测直接影响到叶片寿命、效率的评估,对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温度和传热系数的预测最为困难.本文分别采用结构、非结构网格,以及不同的湍流模型对C3X静叶气动分布、绝热表面温度和传热系数的数值预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网格对气动传热预测的影响,以及不同湍流模型在静叶表面绝热壁面温度和传热系数预测上的特点以及原因.
关键词:
叶栅
,
传热系数
,
绝热壁面温度
,
结构网格
,
非结构网格
肖翔
,
刘锡阳
,
赵晓路
,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论文利用激波管风洞对内压式冲压叶栅进行了吹风实验.试验叶片的压力分布由在试验件表面的高频压力传感器测得,通道激波则由压敏纸显示.在试验当中,当来流马赫数为2.0左右时,内压式冲压叶栅的静压升达到了4.7左右,其总压恢复系数也达到了0.8左右的预期值.试验结果验证了内压式冲压叶栅工作原理,同时也证明了内压式冲压叶栅的二维叶型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对转冲压压气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对转冲压
,
平面叶栅
,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