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Ru/CNFs催化剂催化氨分解制氢

段学志 , 周静红 , 钱刚 , 李平 , 周兴贵 , 陈德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0)60097-6

研究了鱼骨式碳纤维(CNFs)和管式碳纤维(CNTs)负载Ru催化剂的氨分解反应活性.结果表明,Ru/CNFs催化剂上氨分解活性高于Ru/CNTs催化剂.通过改变Ru负载量或载体表面的含氧基团来调节Ru的粒径.Ru的活性位随着Ru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加.CNFs上的含氧基团对Ru颗粒的氨分解活性影响很大.在相同粒径的Ru颗粒上,CNFs表面的含氧基团增加了Ru的活性.

关键词: 碳纤维 , , 负载型催化剂 , 氨分解 , 氢气 , 结构敏感性

乙醇火焰燃烧制备螺旋碳纳米纤维及结构分析

王兰娟 , 李春忠 , 顾锋 , 周秋玲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8.01179

采用乙醇火焰燃烧, 借助于基板材料上涂敷锡盐作为催化剂前驱体, 制备了螺旋结构碳纳米纤维; 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RD和拉曼光谱等分析了螺旋碳纤维的形貌和结构. 螺旋碳纳米纤维螺旋直径约为100nm, 纤维直径约为50nm, 螺距约80nm. 螺旋碳纤维的石墨层方向基本垂直于轴向, 近似鱼骨型结构, 相邻碳层间距为0.34nm. 借助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 认为碳原子沿催化剂SnO2各晶面析出速度不同是形成螺旋碳纳米纤维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 flame synthesis , coil , tin dioxide

一种基于静电纺碳纳米纤维的酚醛传感器

张金宁 , 李大伟 , 王清清 , 魏取福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24.023

采用静电纺制备纳米纤维膜,接着通过高温碳化技术处理得到碳纳米纤维膜(ECNFs),再通过共混得到漆酶-全氟磺酸聚四氟乙烯共聚物-纳米碳纤维玻碳电极(laccase-Nafion-ECNFs/GCE)并制备新酚醛传感器.采用拉曼荧光显微分光计和Nicolet iS1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ECNFs进行分析;用循环伏安法对laccase-Nafion/GCE、laccase/GCE、laccase-Nafion-ECNFs/GCE进行了检测并测试扫描速率对laccase-Nafion-ECNFs/GCE效果的影响;采用方波伏安法对laccase-Nafion/GCE、laccase/GCE、laccase-Nafion-ECNFs/GCE进行了检测并测试对苯二酚浓度对laccase-Nafion-ECNFs/GCE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获得了ECNFs,且ECNFs的表面存在大量的羧基基团,有利于提高ECNFs的电催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ECNFs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并增加了玻碳电极表面到漆酶中心的电子转移速率;漆酶在laccase-Nafion-ECNFs复合材料和玻碳电极表面很容易发生电子传输;ECNFs的修饰强烈地增加了玻碳电极对对苯二酚的电催化作用;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限为0.32 μmol/L,线性范围为1~20μmol/L,可满足环境监测的要求.这种基于电纺纳米碳纤维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装置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 静电纺丝 , 生物传感器 , 漆酶 , 对苯二酚

金属掺杂对碳纳米纤维结构及导电性能的研究

高大伟 , 王丽丽 , 陆振乾 , 王春霞 , 魏取福 , 付文秀 , 陆逸群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22.020

以DMF为溶剂,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AN/Ni(OAc)2、PAN/Co(OAc)2和PAN/Cu(OAc)2复合纳米纤维,在250℃对复合纳米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然后在800℃下进行碳化处理得到碳基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ASAP 2020)等对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试碳基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C/Co、C/Ni和C/Cu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比前驱体复合纳米纤维有所下降,部分纤维发生断裂,金属Co、Ni和Cu较均匀地分散在碳纤维内部.碳基复合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大增加,分别为597 m2·g-1和0.297 cm3·g-1,C/Cu复合纳米纤维的导电率最高可达8.75 S/m.

关键词: 静电纺丝 , 金属掺杂 , 碳纳米纤维 , 比表面积 , 电导率

新型碳材料作为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评述

唐水花 , 孙公权 , 齐静 , 孙世国 , 郭军松 , 辛勤 , Geir Martin HAARBERG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90525

电催化反应过程涉及固、液、气传输以及电子和质子传导,为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利用率及延长催化剂的寿命,理想的电催化剂载体必须同时具备高比表面积、导电性好、合适的孔结构、耐腐蚀以及合适的表面基团等.为此,碳载体的改性工作受到关注,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酸、碱、氧化和高分子等手段改变载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质,以期接近理想电催化剂载体的要求:同时在开发新型碳载体方面做了更大量的工作.本文简要评述了商品炭载体如碳黑Vulcan XC-72R以及其它的乙炔黑、黑珍珠.2000、PrintexXE-2和Ketjen Black EC等碳材料在直接醇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但对纳米碳纤维、碳纳米管、有序多孔碳、中间相碳小球、碳纳米角、碳纳米卷和碳气凝胶等新型碳载体则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与商品碳载体相比,新型碳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比XC-72R更优的性能,这主要是因为新型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更高的结晶性能(导电性)和更好的传质能力.

关键词: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 碳纤维 , 碳纳米管 , 有序多孔碳 , 碳纳米卷 , 碳纳米角

纳米碳纤维负载钯催化剂在Heck反应中的应用——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朱俊 , 赵铁均 , 陈德 , 周兴贵 , 袁渭康

催化学报

使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了均匀分散的钯纳米颗粒. 将钯纳米颗粒负载于板式、鱼骨式和管式纳米碳纤维,得到稳定、可重复使用的非均相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钯纳米胶粒同载体之间的电位差对钯在载体上的负载量、粒子大小以及Heck反应中钯的溶失量有很大的影响. 在制备过程中,增加钯纳米胶粒同纳米碳纤维表面的电位差能够大大降低钯在Heck反应中的流失. 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随钯粒子的增大而降低.

关键词: 纳米碳纤维 , , 等电点 , Heck反应 , 非均相催化剂

纳米碳纤维的低温制备——催化剂粒子尺寸的影响

于立岩 , 范国威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16.014

以采用电阻加热法制备的纳米铜粒子为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乙炔制备了纳米碳纤维.所制备的纳米碳纤维具有螺旋型和直线型两种形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纳米碳纤维进行了表征.纳米铜催化剂粒子在催化纤维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形状变化过程.催化剂粒子尺寸对所制备的纳米碳纤维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有两根螺旋纳米碳纤维以对称模式在单个粒径小于50 nm的催化剂粒子上生长,它们的旋向相反,但是具有相同的螺旋直径、螺旋长度、螺旋缠绕程度和纤维直径.较大尺寸的催化剂粒子易生长直线型纳米碳纤维.

关键词: 纳米碳纤维 , 低温 , 形貌 , 催化剂 , 尺寸

TPU无纺布/碳纳米纤维膜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固体颗粒侵蚀性能的影响

吕广超 , 刘春太 , 董梦瑶 , 张娜

玻璃钢/复合材料

选用TPU无纺布/碳纳米纤维膜作为复合材料外层保护层,采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无纺布/碳纳米纤维/玻璃纤维/环氧(NTPU/CNF/GF/EP)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耐固体粒子侵蚀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径为~ 500μm的尖角碳化硅侵蚀颗粒,在侵蚀距离为76 mm、冲蚀角度为90°的条件下,对复合材料的侵蚀磨损破坏行为较强;一层100 μm厚NTPU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相比于GF/EP (FRP)降低了大约10%,耐固体颗粒侵蚀性提高了8倍;NTPU/CNF膜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御蚀性能.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碳纳米纤维 , 热固性树脂 , 冲蚀磨损 , 拉伸强度 , 弯曲强度

负载银中空纳米碳纤维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李甫 , 康卫民 , 程博闻 , 费鹏飞 , 董永春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6.11.009

为了提高碳基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同轴静电纺丝和原位还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聚丙烯腈基(PAN‐based)负载银纳米碳纤维,经过热处理后得到负载银的中空纳米碳纤维,考察了所制得负载银中空纳米碳纤维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原位还原技术能顺利将银颗粒成功负载到中空纳米碳纤维表面,且负载银有利于提高中空纳米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表现为电化学反应可逆性和电容量均有所增加,电荷转移阻抗减小。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 , 纳米碳纤维 , 超级电容器

铜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王永涛 , 范国威 , 于立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7.02.024

利用多孔氧化铝(AAO)模板经交流电沉积制备得到了铜纳米线阵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结果表明:其长度在1~2μm,直径在60~80nm之间.利用制备的铜纳米线催化生长了纳米碳纤维阵列(VACNFs),利用SEM对VACNFs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VACNFs呈现阵列状分布,每根纤维垂直基底直立生长,在纤维末端距离较近的纤维之间相互吸引缠绕形成纤维束.最后分析了纳米碳纤维阵列的生长机制并提出了生长模型.

关键词: AAO , 交流电沉积 , 铜纳米线 , 纳米碳纤维阵列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