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达
,
郭明
,
边平凤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3.2016062704
利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建立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构建配体DMP-受体BSA相互作用模型.通过区段-区段动力学法(Plug-plug kinetic,PPK),HD法(Hummel-Dreyer,HD),前沿分析法(Frontal analysis,FA)和空峰法(Vacant peak,VP)测定DMP与BSA的相互作用,分别运用Scatchard方程,Klotz方程和非线性方程(Non-linear regression)等理论方法获取两者的相互作用参数,进而分析理论模型适用度.结果表明,PPK法、HD法与FA法都适用于DMP-BSA体系相互作用的测定,HD法最优.模型适用度分析得出非线性回归方程为最适合的理论模型.相互作用参数测试表明DMP-BSA只有单一类型的结合位点且结合强度适中,DMP-BSA分子水平的测定结果可为DMP毒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
牛血清白蛋白(BSA)
,
区段-区段动力学法
,
HD法
,
前沿分析法
,
Scatchard方程
,
非线性方程
张甜甜
,
林萍萍
,
彭亦如
,
陈培丰
,
陈奎治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21.010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 (SO2 NHC5 H10 COOH)4)及AlPc(SO2 NHC5 H10 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羧基铝氯酞菁(AlPc(COOH)4)相比较,AlPc (SO2 NHC5 H10 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 AlPc(SO2 NHC5 H10 COOH)4和 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菁相比,AlPc (COOH )4/BSA 和 AlPc (SO2-NHC5 H10 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 NHC5 H10 COOH)4与 BSA 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关键词:
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Ⅲ)氯酞菁
,
牛血清白蛋白
,
表征
,
光物理性质
吴锦绣
,
李梅
,
柳召刚
,
胡艳宏
,
王觅堂
稀土
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Dy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同步和三维荧光法探索了Dy3+对BSA结构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发现,Dy3+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红移5 nm~7 nm.用Stem-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Dy3+对BSA的荧光猝灭在Dy3+浓度小于1.212×10-5 mol·L-1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当Dy3+的浓度大于1.212×10-5mol·L-1是静态和动态荧光猝灭同时存在.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静态结合常数KA(298 K;4.1×103 L·mol-,310 K;3.9 ×103 L· mol-1)和结合位点数均为1.根据热力学函数判断出Dy3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进入BSA亚结构的空腔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Dy3+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微环境都有影响.
关键词:
Dy3+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紫外光谱
丁利斌
,
王艺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壳聚糖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功能单体,以环氧氟丙烷为交联剂,在模板分子牛血清白蛋白的存在下,采用简单方便的滴加成球法制备出牛血清白蛋白印迹聚合物.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蛋白质吸附实验对其印迹效果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模板蛋白质的吸附量是非印迹聚合物的21.9倍,显示出较明显的选择性吸附分离效果.
关键词:
壳聚糖
,
牛血清白蛋白
,
分子印迹聚合物
,
蛋白质印迹
柳旭
,
迟燕华
,
庄稼
,
吴杰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0.02.01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系统的研究了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光学性能及其与不同的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研究发现,QDS除了具有普通量子点所具有的优点外,它还具有两个窄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分别在353和517 nm),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L-苯丙氨酸(L-Phe)、DL-色氨酸(DL-Try)、L-组氨酸(L-His)等生物分子之间均能形成配合物.荧光光谱显示,L-His对QDS在517 nm处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BSA则对QDS在353 nm处的荧光具有显著的荧光增敏作用,并使QDS的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3 illn移至359 nm).QDS对L-Phe,DL-Try及BSA的荧光产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并且使DL-Try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0 nm移至359 nm),而使BSA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紫移(从336nm移至326 nm).其中,QDS对BSA分子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应用生物大小分子与QDS作用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量子点的结合.QDS与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表明,QDS可以对这几种生物分子进行跟踪标记,它通过和组成BSA的L-Phe,DL-Try,L-His等氨基酸小分子作用而与BSA作用的.
关键词:
水溶性ZnO量子点
,
牛血清白蛋白
,
氨基酸
,
荧光光谱
辛梅华
,
陈彰旭
,
李明春
,
郑德志
,
陈晓东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2.022
采用二次相分离制备7种 N-组氨酸壳聚糖/聚乳酸(NHCS/PLLA)支架,考察其在模拟体液中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性能,并研究其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等.结果表明,在37.0℃、BSA 的初始浓度为2.5 mg/mL 时,50 kD-NHCS-3与PLLA质量比为5/5制得的 NPs3支架对BSA 的吸附容量最大,达928.53 mg/g;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为分离纯化BSA提供借鉴.
关键词:
N-组氨酸壳聚糖
,
聚乳酸
,
支架
,
牛血清白蛋白
,
吸附容量
陈彰旭
,
辛梅华
,
李明春
,
朱志梅
,
陈晓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改变组氨酸/壳聚糖的配比及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合成了6种N-组氨酸壳聚糖(NHCS)多孔支架,考察其在模拟体液中吸附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能力,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NHCS不同温度的吸附等温线和不同起始浓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等.结果表明,在37.0℃、BSA的初始浓度为2.5 mg/mL时,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组氨酸/壳聚糖的摩尔比为3∶1制得的50kD-NHCS-3多孔支架吸附BSA效果最好,吸附容量(Qc)为820.90 mg/g;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且是一个自发、熵增、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50kD-NHCS-3多孔支架可以重复使用,有望用于BSA或其他蛋白的分离纯化.
关键词:
N-组氨酸壳聚糖
,
多孔支架
,
牛血清白蛋白
,
吸附
焦勇
,
李荣霞
,
安文汀
,
李世琴
,
赵俊红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4.02.181
本文在水热法合成水溶性CdTe及核壳结构CdTe/CdS量子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及CdTe/CdS核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应和CdTe量子点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效应,并阐述了猝灭机理.结果显示,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具有一定的粒径依赖性,粒径越小,猝灭效应越强;细胞色素c对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猝灭效应比对CdTe量子点的更强,揭示了受激电子的表面传递机理.CdTe量子点通过松散牛血清白蛋白的螺旋结构而猝灭其荧光.
关键词:
CdTe量子点
,
CdTe/CdS核壳量子点
,
细胞色素c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猝灭效应
,
荧光猝灭机理
于志远
,
吴仁安
,
邹汉法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0291
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重症肝炎患者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胆红素浓度是血浆交换和血液灌流等疗法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共价键合的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固定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poly(GMA-co-TMPTMA)]大孔树脂微球上,制备得到对胆红素具良好吸附性能的固定化BSA吸附材料(BIA),吸附容量达48.7 mg/g.由于血清白蛋白对胆红素的强烈相互作用,胆红素溶液中游离BSA的存在会显著降低BIA对胆红素的吸附量.BIA对胆红素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升高而增加.BIA在-80 ℃下储存31 d后性能仍然稳定,对胆红素的吸附量几乎不变.上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A为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为目的的血液净化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
吸附材料
,
牛血清白蛋白
,
微球
,
胆红素
张根成
,
许洁艳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268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_2Cr_2O_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 kJ/mol和56.60 J/(mol·k),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2.85 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
关键词:
铬(Ⅵ)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圆二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