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精兰
,
胡鹏抟
,
刘群
,
刘梦琳
,
孙剑辉
,
张杏杨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1.2014032102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 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迁移能力
,
生物活性
,
生态风险
,
黄河中下游
,
沉积物
化玉谨
,
张敏英
,
陈明
,
张佳文
,
冯流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2.2014051906
采用修正的Tessier方法和回归、偏相关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某金矿附近土壤中汞的赋存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和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显示该区土壤中各形态汞的含量趋势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其中有机结合态汞所占比重最大在60%以上,是最重要的赋存形态;土壤中各形态汞不是独立存在的,内部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如碳酸盐结合态汞可以转化成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汞,而铁锰氧化态的汞与残渣态的汞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转化关系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土壤中的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是较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态的汞,其他形态汞被植物吸收较少。
关键词:
土壤
,
汞形态
,
有效态
,
迁移转化
,
动态平衡
张晨晨
,
胡恭任
,
于瑞莲
,
刘越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3.2014071102
用稀硝酸单级提取法和BCR连续提取法对晋江感潮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研究。单级提取法表明,Cu、Pb、Cr、Zn、Cd、Sb、V、Ni、Co、Fe和Mn的酸提相含量在中游河段普遍较高。除V和Fe外,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其他9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均相对较高。除在个别深度外,L43柱状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变化较平稳。采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11种重金属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Mn、Ni、Pb、Cu、Cd和Cr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Zn在下游河段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中,但在中上游河段弱酸溶态含量的比例普遍较高;Sb在河段下游地区非残渣态含量要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结果表明,除V和Fe处于无污染水平,其他9种重金属在不同的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关键词:
重金属
,
形态
,
生物有效性
,
沉积物
,
晋江感潮河段
简勇
,
丁茹
,
刘舒
,
刘忠英
,
宋凤瑞
,
刘志强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7.01.160132
采用液质联用(LC-MS/MS)方法,分析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刺五加叶滴丸和刺五加叶黄酮提取物经大鼠灌胃给药后其主要成分金丝桃苷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考察刺五加叶黄酮的适宜剂型.用PKsolver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大鼠灌胃刺五加叶黄酮提取物、刺五加叶滴丸和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后测得金丝桃苷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10.24±10.3)、(254.12 ±9.2)、(349.34 ±12.5) μg/L;0 ~t时间内药时曲线面积(AUC0-t)分别为(30.7±2.7)、(35.01 ±1.98)、(45.2±2.8)μg/(mL·min);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334.42 ±75.36)、(394.56±90.26)和(640.35±84.26) min.结果表明,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血药达峰浓度增加,清除速率降低,药时曲线下面积加大,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脂质体有望成为刺五加叶黄酮的适宜剂型.
关键词:
刺五加
,
脂质体
,
滴丸
,
生物利用度
,
药动学
王朋超
,
孙约兵
,
徐应明
,
秦旭
,
赵立杰
,
王林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1.201507170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普钙和钙镁磷肥对油菜生物量和Cd含量、土壤pH值和Cd有效态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普钙和钙镁磷肥后,油菜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41. 8%—60. 5%和90.2%—171.6%,油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达54.3%—86.7%和74.4%—79.6%,其中当普钙和钙镁磷肥施加量为中高剂量时,油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至0.18 mg·kg-1和0.10 mg·kg-1 ,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2—2012)规定的叶菜蔬菜中Cd的最大限量值.施加普钙和钙镁磷肥均降低了土壤中Cd有效态,与对照相比,土壤中HCl提取态Cd含量分别降低0.9%—21.2%和33.8%—43.9%,CMP处理下TCLP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TCLP)提取态Cd含量降低33.0%—43.0%.施加高剂量普钙和中剂量钙镁磷肥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和52.6%,施加不同剂量的普钙均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降低率达28.2%—65.9%,而添加普钙和钙镁磷肥对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土壤pH与油菜生物量以及土壤脲酶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CLP-Cd成显著负相关关系.油菜生物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油菜体内Cd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与HCl提取态Cd及地上部Cd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磷肥
,
红壤
,
油菜
,
镉
,
生物有效性
,
酶活性
叶宏萌
,
李国平
,
郑茂钟
,
袁旭音
,
常雪花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10.2016022304
测定了武夷山茶园土壤中5种有毒重金属(汞、镉、铅、铬和砷)的总量和形态分布,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与比较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通过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解析重金属的自然与人为来源,并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形态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Cd以离子交换态为优势形态;Hg和Pb以残渣态为优势形态;Cr和As元素以残渣态为主.(2)RAG法评价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Cd>Pb>As>Cr>Hg.其中,Cd以人为来源为主,Hg在很大程度上受农业活动的影响,Pb受人为来源影响不显著,Cr和As以自然来源为主,基本未受人为来源的影响.(3)重金属形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元素属性有关.(4)5种重金属对比得出,武夷茶区土壤Cd富集最显著,生物有效性最高.因此,该茶区应首要关注Cd的污染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关键词:
重金属
,
毒性元素
,
化学形态
,
生物有效性
,
茶园土壤
,
武夷山
武家园
,
方凤满
,
林跃胜
,
徐明露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7.2015112201
以淮南市小学及幼儿园地表灰尘为研究对象,测定灰尘重金属(Co、Cr、Cu、Ni、Pb、V和Zn)含量,采用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法提取灰尘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淮南市小学及幼儿园不同校园灰尘Co、Cr、Cu、Ni、Pb、V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0.46、86.69、35.94、31.54、97.29、49.25、348.77 mg-kg-1,除Co和V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安徽省和淮南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煤炭开采、运输、燃煤发电、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造成淮南市校园灰尘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楼道灰尘中Co、Cu、Pb和Zn污染程度远高于操场和街道灰尘,楼道灰尘重金属污染源不仅来自室内和楼层内污染源,同时还受到室外源的影响.TCLP法提取重金属Co、Cr、Cu、Ni、Pb、V和Zn有效态平均含量为0.52、0.58、1.60、1.12、0.67、0.65、35.99 mg· kg-1,与标准值相比,只有Ni和Zn提取态含量超标.内梅罗综合污染平均指数为1.204,为轻污染级别,淮南市校园灰尘重金属绝大部分对生态环境不存在风险胁迫.
关键词:
校园灰尘
,
重金属
,
生物有效性
,
淮南市
文若曦
,
孙振东
,
周群芳
,
江桂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1.2016051303
随着人工纳米材料在工业、生活、医疗等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环境暴露已不可避免.由于纳米材料生物可给性决定了其环境危害与人体健康风险,因此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细胞和微生物、动物、人体等,从纳米材料种类、暴露途径、摄入动力学、体内分布、消除行为等方面,对人工纳米材料的生物可给性与毒性进行了综述,为客观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
纳米材料
,
生物可给性
,
暴露途径
,
摄人动力学
,
生物毒性
赵莉斯
,
于瑞莲
,
胡恭任
,
王珊珊
,
温先华
,
刘贤荣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1101
采集了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厦门市大气降尘样品,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了12种重金属元素(Ba、Ti、Co、Cr、Cu、Fe、Mn、Zn、Ni、Pb、Sr、V)的含量、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四态含量之和均值(mg· kg 1)顺序为:Fe(43733)> Zn(4495) >Ti(2728) >Ba(747) >Mn(723)>Cu(444.4) >Sr(176) >Cr(171 >Pb(160) >Ni (40.4) >V (27.6) >Co(11.2);Zn和Cu含量分别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第二类标准限值(250和100 mg·kg 1)的18倍和4.4倍;除Fe、Ti、Ba、Cr和V外,大气降尘中其他元素生物有效态含量占有相当的比例(32.2%-88.6%).Zn、Sr主要以弱酸溶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Cu主要以可氧化态存在,其余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平均生物有效性系数顺序为:Sr(0.87) >Zn(0.85)> Cu(0.80) >Pb(0.67) >Mn(0.50) >Co(0.47) >Ni(0.39) >Ba(0.19)≈Cr(0.19) >V(0.12)>Fe(0.08) >Ti(0.01),Ti、Fe、V、Cr和Ba为生物不可利用元素,Ni、Co、Mn和Pb为潜在生物可利用元素,Cu、Zn和Sr为生物可利用元素.
关键词:
厦门市
,
大气降尘
,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生物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