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 Jun Baot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Rare Earth Metals
,
Ministry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
Baotou
,
China engineer
,
Baot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Rare Earth Metals
,
Baotou 014010
,
China
金属学报(英文版)
The flotation behaviour and mechanism of bastnaesite with N-hydroxyl phthalicimide were investigated by ξ-potential measurement,infrared spectrum and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3 oxygen atoms from N-hydroxyl phthalicirnide chelate the rare earth ions on the surface of bastnaesite to form double five-chain O=C-N-O- RE(Ⅲ)-O chelate which is chemically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bastnasite,thus making N-hydroxyl phthalicimide an effective collector for bastnaesite.
关键词:
N-hydroxyl phthalicimide
,
null
,
null
,
null
王成行
,
邱显扬
,
胡真
,
童雄
稀土
以油酸钠为捕收剂,通过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研究了氟碳铈矿的可浮性及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当油酸钠浓度为4×10-4 mol·L-1时,氟碳铈矿在pH =7 ~9较宽的范围内有较好的可浮性,与油酸钠溶液形成的高表面活性组分离子-分子缔合物的浓度较大有关.矿物表面的稀土阳离子的水解产物种类及其浓度影响着其可浮性.pH=8~9范围内,稀土阳离子水解优势组分RE(OH)2+和RE(OH)2+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是主要的正活性质点,有利于药剂的化学吸附.在pH =8.3时,油酸钠对氟碳铈矿捕收是化学和物理的共吸附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油酸钠
,
溶液化学
,
红外光谱
,
动电位
邱雪明
,
陆智
,
程秦豫
有色金属工程
doi:10.3969/j.issn.2095-1744.2015.05.012
四川某稀土矿RexOv品位为6.62%,稀土矿物主要为氟碳铈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萤石、重晶石及石英、角闪石,采用摇床一浮选工艺进行选别,最终得到RexOy品位63.68%、回收率为47.43%的摇床精矿和RexOy品位60.37%、回收率为39.25%的浮选精矿,Rex0y综合回收率为86.68%.
关键词:
稀土
,
氟碳铈矿
,
萤石
,
重晶石
,
摇床
,
浮选
王艺慈
,
张建良
,
宋小龙
,
张芳
,
罗果萍
,
王晶
稀土
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等检测分析手段,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过程中气态氟化物的逸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云鄂博铁精矿中的氟碳铈矿在499.5℃~558.6℃分解,饱和水蒸气气氛下焙烧时氟会逸出,其机理是水蒸气和氟碳铈矿中的氟生成HF;而萤石中的CaF2与SiO2、K2O、Na2O、Al2O3、MgO等脉石成分及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自600℃开始反应,主要以SiF4、KF、NaF、HF等气态氟化物形式逸出.在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过程中,焙烧温度及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是影响氟逸出的重要因素.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气态氟化物的逸出率明显提高;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能够促进氟碳铈矿及萤石中的氟以HF形式逸出.本文探明了气态氟化物生成的机理及氟逸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改进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工艺、减少焙烧或烧结过程中氟的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萤石
,
焙烧
,
气态氟化物
,
逸出
杨英
,
孙树臣
,
涂赣峰
,
朱小平
,
贾伟
,
吴志颖
,
闵广全
稀土
随着国家对氟碳铈矿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建立清洁的氟碳铈矿分解工艺、研究氟在氟碳铈矿分解过程中的存在状态与走向势在必行.着重介绍和综述了我国氟碳铈矿分解过程与机理的研究概况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测试手段.指出了我国氟碳铈矿焙烧分解过程以及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分解
,
脱氟
,
稀土
饶金山
,
何晓娟
,
罗传胜
,
陈志强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50316
采用纯矿物浮选的方法,以松醇油为起泡剂,研究了氟碳铈矿在辛基羟肟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在pH=7~11范围内,氟碳铈矿回收率大于96%,尤其在pH =9附近,氟碳铈矿的可浮性最好,回收率接近10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手段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红外光谱表明,辛基羟肟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XPS结果表明,氟碳铈矿表面可能只存在-C=O-RE-O-N-一种五元环螯合物;结合La3+和Ce3+离子溶液化学和氟碳铈矿浮选行为,推测La(OH)2+,La(OH)2+,Ce(OH)2+和Ce(OH)2+是存在于氟碳铈矿表面的浮选活性点,并推测了辛基羟肟酸在氟碳铈矿表面作用的模型.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辛基羟肟酸
,
XPS
,
机制研究
杨合
,
武吉
,
薛向欣
,
张波
,
李勇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703003
探究了稀土精矿和稀土尾矿硫酸铵焙烧水浸稀土工艺.研究发现,氟碳铈矿预活化焙烧处理后与硫酸铵混合焙烧,稀土矿物转变为可溶性硫酸稀土盐,预活化焙烧处理有助于提高硫酸铵焙烧过程中稀土矿物向硫酸盐的转变,进而提高稀土浸出率,稀土浸出率最大达到90%.稀土尾矿煤基还原焙烧-磁选铁富集稀土,该过程不仅得到了铁精矿和富稀土渣,尾矿中氟碳铈矿得到活化分解有利于硫酸铵焙烧过程中的物相转变.针对选铁后的富稀土渣分别考虑了硫酸铵配比、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得出富稀土渣最佳硫酸铵焙烧条件:硫酸铵配比为4∶1,焙烧温度350℃,焙烧时间45 min,80℃热水浴浸出时间2h,浸出液液固比10 mL.g-1,La、Ce、Nd最高浸出率分别为82.83%,76.53%,77.14%.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稀土尾矿
,
硫酸铵
,
焙烧
,
浸出
何晓娟
,
饶金山
,
罗传胜
,
陈志强
,
刘超
,
张军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60216
对比了C7~9羟肟酸、H205、L102和改性烷基羟肟酸对高泥铁复杂稀土的分选效果,其中改性烷基羟肟酸分选效果最好,稀土精矿品位与使用常规羟肟酸相近,回收率最高;以改性烷基羟肟酸为捕收剂,研究纯矿物氟碳铈矿在不同矿浆pH值下的浮选行为,在较宽的矿浆pH区间4~12内,可浮性较好,尤其pH =10,可浮性最好,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2.5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手段,研究了改性烷基羟肟酸对氟碳铈矿浮选的作用机制,矿物表面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存在稀土脂肪酸盐和-C=O-RE-O-N五元环螯合物,而且存在大量疏水性C-C/C-H的吸附.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改性烷基羟肟酸
,
XPS
,
浮选机制
熊文良
,
邓善芝
,
曾小波
,
廖祥文
,
陈炳炎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506011
针对矿泥含量大、矿物嵌布复杂的某地氟碳铈矿,开发了"浮团聚-磁选"的新型稀土矿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有稀土矿资源贫、细、杂特点的试验矿石,采用"浮团聚-磁选"工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稀土矿物的选矿回收率,而且改变传统的加温浮选工艺为常温浮选工艺,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降低企业生产能耗,减少碳排放,为同类型稀土矿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浮团聚-磁选工艺
,
常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