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
,
郭志强
,
何红玉
,
卢艳君
,
张凌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多道次ECAP温变形实现了高碳珠光体钢组织的超细化,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变形前后珠光体的演变情况,并用纳米压痕技术表征了铁素体相的纳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历大应变温变形之后,制备出了晶粒尺度均在亚微米量级的超微细复相组织(铁素体+粒状渗碳体),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发生由二维层片状向三维等轴状的转变;等轴状亚微米级铁素体相的纳米压痕硬度和Young's模量分别为4.4 GPa和200 GPa,都略高于原始珠光体组织,当压痕深度超过100 nm之后,纳米压痕硬度呈现出明显的基底效应,而Young's模量则趋于一致,对基底效应不敏感.
关键词:
ECAP
,
珠光体
,
超微细复相组织
,
纳米压痕硬度
,
Young's模量
陈垚
,
张轩雄
,
熊幸果
,
王渭源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0.05.016
结合Si体微机械技术和电镀技术加工出Fe-Ni/Cu/Si复合悬臂梁,其中Fe-Ni膜厚3 μm,Cu膜厚0.2 μm.利用共振法首次测出在1.3 Pa气压下,复合悬臂梁中Fe-Ni(Fe 64,Ni 36,质量分数,%,下同)电镀沉积膜的内耗为10-3.利用自行设计的微力/微位移天平法,测出Fe-Ni(Fe 57,Ni 43)/Cu/Si复合悬臂梁的Young's模量为1.0×1011N/m2.Fe-Ni电镀沉积膜的内应力随膜中Fe含量的增加先是增大然后减小.在Invar合金(Fe 64,Ni 36)成分附近达到最大约300 MPa.Fe-Ni电镀膜的热膨胀系数与膜中Fe含量关系则与内应力相反,但与合金体材料变化趋势一致,在Invar合金成分附近达到最小,其值高于相应成分的合金体材料,约6×10-6/℃.
关键词:
微机械
,
Fe-Ni合金电镀沉积膜
,
内应力
,
热膨胀系数
,
Young's模量
,
内耗
戴玉蓉
,
包鹏
,
沈惠敏
,
朱劲松
,
王业宁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11.011
通过差热分析(DSC)、内耗以及Young's模量等测量了PZT铁电陶瓷材料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在261和225 K各出现一个内耗峰.前者与DSC探测到的峰温一致,对应于从四方到单斜的一级相变;后者峰形不对称,对应的Young's模量有突变,但在DSC上无反映,这可能与界面的运动有关,即与相变的稳态内耗有关.
关键词:
铁电体
,
相变
,
内耗
,
Young's模量
,
差热分析
李朝升
,
王先平
,
方前锋
,
S.Veprek
,
李世直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11.019
利用振簧技术测量了不同退火状态下的nc-TiN/a-Si3N4超硬薄膜的Young's模量和内耗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在280-300℃附近观察到一个弛豫内耗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该内耗峰逐渐减弱,而Young's模量变化不大.750℃退火后,该内耗峰消失,而模量却从未退火时的430 GPa激增至530 GPa.初步认为该内耗峰来源于非稳定界面的弛豫过程.
关键词:
纳米TiN/非晶Si3N4薄膜
,
内耗
,
Young's模量
,
非稳定界面
郝玉琳
,
杨锐
,
李述军
,
崔玉友
,
李东
,
M.Niimomi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2.z1.036
研究了Ti-29Nb-13Ta-4.6Zr医用钛合金时效处理对Young's模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的热处理区间,合金的Young's模量具有组织敏感性.对于具有(α+β)、(α+β+ω)和(β+ω)组织的合金,Young's模量的增加总是伴随着强度和硬度的提高以及塑性的降低.对于具有(β+ω)组织的合金,由于其强度低、模量高和塑性差而不适合作为生物材料.对于具有(α+β)组织的合金,各相体积含量是影响模量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物材料
,
Young's模量
,
力学性能
,
内耗
,
相变
郭振丹
,
王秀芳
,
杨晓萍
,
蒋冬梅
,
马学鸣
,
宋洪伟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8.08.002
采用纳米压入(nanoindentation)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多晶Cu样品多个晶粒进行了微观力学性能表征和晶体取向分析.结果表明,Young's模量随晶粒表面法向方向(hkl)与(111)和(001)最小夹角的变化有明显的规律:(hkl)越接近(111),其Young's模量越大;(hkl)越接近(001),其Young's模量越小;而Young's模量随(hkl)与(110)最小夹角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硬度随(hkl)与(111),(110)和(001)最小夹角的变化均无明显规律.通过理论计算讨论了上述规律性.
关键词:
多晶铜
,
晶体取向
,
纳米压入
,
电子背散射衍射
,
Young's模量
,
硬度
徐洋
,
孙明雪
,
周砚磊
,
刘振宇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265
以复合添加Nb和Ti的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模拟、显微硬度、透射电镜以及纳米压痕技术等方法对实验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和卷取过程中的冷却速率对组织演变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Nb,Ti)C在卷取中的析出规律及其对铁素体相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冷却和卷取过程中的冷却速率的增加都能促进Nb-Ti实验钢从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向贝氏体组织转变,细化铁素体晶粒.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实验钢的显微硬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逐渐升高,而在卷取过程中由于较小冷却速率能够促进(Nb,Ti)C在铁素体中的形核和长大使得铁素体中存在大量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析出物,提高了基体的强度,因此随着卷取过程中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硬度呈现降低的趋势.Nb-Ti实验钢中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为4.13 Gpa,Young's模量为249.3 Gpa,普通C-Si-Mn钢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为2.64 Gpa,Young's模量为237.4 Gpa,纳米析出物对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的贡献达到1.49 Gpa.
关键词:
纳米析出物
,
冷却速率
,
纳米压痕
,
纳米硬度
,
Young's模量
包鹏
,
戴玉蓉
,
李伟
,
沈惠敏
,
朱劲松
,
王业宁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11.009
测量了(1-x%)镁铌酸铅-x%钛酸铅(1≤x≤11)(简称PMNTx)陶瓷样品的介电常数、内耗和Young's模量.观测到在Tm温度附近,即在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时,出现一个内耗峰,并且模量发生软化.这反映了极化纳米微畴的弛豫.对于PMNTx(5≤x≤11)的样品,在Tm温度以下的某个温度出现附加的内耗峰和Young's模量的异常,表明样品中发生了自发的弛豫铁电到铁电(简称R-F)的相变.对R-F相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弛豫铁电体
,
内耗
,
Young's模量
王凤江
,
钱乙余
,
马鑫
金属学报
对Sn--3.0Ag--0.5Cu无铅体钎料和Sn--4.0Ag--0.5Cu无铅钎料BGA(ball grid array)焊点进行了Berkovich纳米压痕法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加载速率研究了钎料的蠕变特征。钎料压痕载荷-位移曲线蠕变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加载速率相关性。基于Oliver--Pharrr法确定的体钎料和BGA焊点的Young's模量分别为9.3和20 GPa.基于压痕做功概念确定的体钎料和BGA焊点的应变速率敏感指数分别为0.1111和0.0574。钎料的力学性能有着明显的尺寸效应。
关键词:
Sn--Ag—Cu
,
nanoindentation
,
Young's modu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