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永
,
张新明
,
刘楚明
,
李赛毅
,
周卓平
,
杨扬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0.11.001
将Bishop-Hill最大功原理拓展于fcc金属{111}〈110〉滑移和{111}〈112〉孪生两种机制同时起作用的平面共生变形.研究了不同临界剪切应力(CRSS)之比ξ对各理想取向的屈服应力状态及相应活化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ξ>1/√3时,C,G和Rcu 3种取向共同的活化系均为滑移系,不易孪生;其它5种取向共同的活化系均包括滑移系和孪生系,有孪生倾向.同时分析了取向空间里屈服强度各向异性及Taylor因子M的变化规律,发现当引入孪生机制时,随着ξ的减小,与仅发生滑移变形的情况相比,其屈服强度各向异性越来越小;最强和最弱的M值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小,但最大值变化幅度大于最小值,且最强M值的取向位置没有改变,均位于RG取向处.
关键词:
孪生
,
滑移
,
屈服应力
,
Bishop-Hill最大功原理
,
平面共生变形
,
Taylor因子
张新明
,
邓运来
,
刘瑛
,
唐建国
,
周卓平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9.009
采用SEM-EBSD技术测试了室温和180℃条件下80%压下量轧制高纯铝样品的微取向分布.结果表明:平行于轧向的形变组织可分为取向分布集中和取向散布的带状组织.前者取向主要聚集于β-取向线,其中Br-取向({011}<211>)的小角度(2°-5°)晶界面积率比S-({123}<634>)和C-({112}<111>)取向的大10%-15%;随轧制温度从室温升至180℃,回复程度增强,中等角度(5°-15°)晶界面积率约升高10%.用Bishop-Hill晶体塑性理论分析β-取向线组织的塑性变形储能差异表明,取向的Taylor因子M越小,5个独立活化滑移系的组合数越多,其变形储能就越小,小角度晶界比例亦越大.
关键词:
多晶铝
,
轧制
,
微观组织
,
晶界
,
取向
,
Taylor因子
顾伟
,
李静媛
,
王一德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163
采用常温冲击实验和拉伸实验研究了大断面7050铝合金型材横向3个典型位置的力学性能的差异,并通过OM,EBSD和TEM分析了其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晶粒尺寸约为12 μm的型材芯部比晶粒尺寸约为6μm的边部的屈服强度高,其原因是芯部较硬Copper取向的形变织构组分更强.根据固溶合金元素含量所得的固溶强化项、亚晶粒尺寸所得的晶界强化项和合金的屈服强度可计算Taylor因子,芯部为3.925,边部为2.257.晶界强化模型中Hall-Petch模型比Nes模型更适用于计算固溶后的晶界强化对合金屈服强度的贡献此外,还建立了3种试样过时效态冲击功与亚晶粒尺寸之间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7050铝合金
,
晶界强化
,
Taylor因子
,
冲击功
,
屈服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