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芸
,
陈一民
,
谢凯
,
安立华
材料导报
综述了国内外改性聚己内酯(PCL)的发展状况,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对PCL改性研究工作的进展,认为PCL只有通过改性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PCL
,
改性
,
共混
,
共聚
,
可生物降解
魏中军
,
韩健
,
王炳喜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8.02.009
以辛酸亚锡为引发剂开环聚合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用GPC、DSC、XRD和FT-IR进行表征.将PCL与N990用炭黑以溶剂法复合制备了PTC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体积膨胀和电性能.结果表明:PCL的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以及分子量分布宽度(Mn/Mw)分别为24175、38666和1.60,熔点为62℃,结晶度为42.48%.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为35%,PTC强度都大于2个数量级.N990炭黑在复合材料中分布较均匀,主要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对数值-体积膨胀率曲线表明,体积膨胀只是复合材料PTC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PTC复合材料
,
N990
,
PCL
李文龙
,
吴瑶
,
陈元维
,
罗祥林
功能材料
用1,1,1-三羟甲基乙烷及2,2-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合成了树型分子R(CH_2OH)_6;然后以此树形分子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了六臂星形聚己内酯(Star PCL);再通过DCC使叶酸与星形聚己内酯各臂链端的羟基官反应,得到了链端接枝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StarPCL-FA).~1H-NMR和FT-IR确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备了六臂星形聚己内酯-叶酸材料,它们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肿瘤靶向药物载体材料.
关键词:
星形聚合物
,
聚己内酯
,
叶酸
,
药物载体
赵婧
,
杨庆
膜科学与技术
为综合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的性能,将PLA和PCL原料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再利用溶液浇铸的方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LA/PCL共混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PLA与PCL可以以一定比例共混并浇铸成膜.共混膜的红外光谱中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峰,说明两者共混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共混膜的DSC曲线及扫描电镜图表明,PLA与PCL是不相容体系.接触角测试表明,共混膜具有比纯PLA膜和纯PCL膜更好的水润湿性.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LA/PCL共混膜可以克服单一材料力学性能上的缺陷.
关键词:
聚乳酸
,
聚己内酯
,
熔融共混
,
挤出造粒
,
浇铸成膜
丁兆红
,
刘志军
,
桂秋媛
,
魏炜
,
李志义
功能材料
三维多孔支架在组织工程中有重要用途,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超临界CO2诱导相分离工艺制备聚己内酯(PCL)三维多孔支架,研究其可行性及工艺条件对三维多孔支架孔结构及其尺寸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改变初始浓度、CO2压力和温度等工艺参数制备出不同孔径的PCL三维多孔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形貌,利用Image-Pro-Plus软件分析支架的平均孔径与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2诱导相分离工艺可以制备PCL三维多孔支架,支架的平均孔径在40~80μm之间,孔径分布较好;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减小,支架的孔径减小;压力对孔径的影响不大。通过对超临界CO2/丙酮/PCL三元体系的相平衡热力学计算,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性解释。
关键词:
三维多孔支架
,
超临界CO2诱导相分离
,
聚己内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