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扬
,
李明伟
,
郑嘉明
,
稻垣道夫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3.01.002
用热缩聚和催化缩聚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及自行设计的五种喷丝板,熔融纺制出中空、条形、Y-形和圆形截面的沥青纤维.实验证明,沥青熔体的出口膨胀性是影响异形纤维特别是中空纤维纺丝成形的重要流变学参数.这一参数随中间相沥青的性质和熔体温度而变化,在较高温度下,沥青熔体的出口膨胀性减小,使得所纺制异形纤维截面的异形度降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喷丝板因其不同的当量直径,在纺丝时对熔体产生不同的剪切作用;当量直径越小,剪切作用越强,沥青分子沿纤维轴的取向度越高,因此可使其炭纤维的力学性能提高.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
粘弹性
,
炭纤维
,
X射线衍射
王妹先
,
王成扬
,
陈明鸣
,
王艳素
,
时志强
,
杜嬛
,
李同起
,
胡子君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09)60034-2
以一种各向同性沥青为原料,通过不同恒温时间制备了具有不同软化点的两种中间相沥青,而后直接用KOH活化获得活性炭.考察了中间相沥青软化点对所得活性炭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以所制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的双电层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中间相沥青的软化点分别为280℃和330℃,所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37m2·g-1和1300m2·g-1.以两种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的双电层电容器在放电电流密度为50mA/g时的比容量分别为190.8F·g-1和255.6F·g-1.循环伏安测试表明:较低软化点中间相沥青制备的活性炭电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矩形形状.
关键词:
电容器
,
活性炭
,
中间相沥青
,
电化学性能
金鸣林
,
程洁羚
,
王连星
,
金双玲
,
张睿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15)60183-4
用基斯勒尔法研究了热处理前后(室温~520℃)相沥青的流变性质。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加热速率下,基斯勒尔流动度具有很好的重现性。未经热处理的中间相沥青的流动度在253~282℃之间随温度增加缓慢增加,在282~311℃随温度增加呈现指数增大,在282~498℃几乎不变。热处理的沥青的流动度也随温度增加呈现类似的S型的变化规律,其中指数增加段可以用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其粘流活化能。沥青的甲苯不溶物含量随热处理时间增大从67.3%增大到88.7%,粘流活化能为203.6~294 kJ/mol。
关键词:
流变学
,
基氏流动度仪
,
高温煤焦油沥青
,
中间相沥青
王妹先
,
王成扬
,
陈明鸣
,
李同起
,
胡子君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08)60037-2
以AR合成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在不同的温度下发泡制得了泡沫炭.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的气泡生长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温度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480℃升至540℃时,平均泡孔直径从500μm升到800μm.最初形成的泡沫在熔融沥青中分布不均匀,汇集在沥青的上表面;气泡在Z轴方向的形状是椭球形,在Z轴垂直方向为球形.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气孔的形状和泡沫的体积密度密切相关.形成的泡沫体在z轴方向存在明显的体积密度梯度.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
发泡
,
开孔率
,
光学显微镜
刘犇
,
赵红超
,
李香粉
,
张兴华
,
郭全贵
新型炭材料
以催化剂三氯化铝( AlCl3)和精萘在160~240℃下制备的萘沥青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搅拌、加热和酸碱洗涤的方法对萘沥青的脱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萘沥青在超声和搅拌的共同作用下,温度条件为80~90℃,先碱洗后酸洗时,脱灰效果最佳,可将萘沥青的灰分降低至500 ppm以下。用所得的萘沥青可以制备灰分低、性能优良的中间相沥青。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
灰分
,
精萘
,
萘沥青
,
三氯化铝
刘颖
,
詹亮
,
张睿
,
乔文明
,
梁晓怿
,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7.03.011
用中间相沥青作碳源,硅胶水溶液作造孔剂,采用胶体印刻法制得一系列中孔碳.实验发现当适量纳米级硅源添加到中间相沥青中,会在彼此颗粒间形成一定的纳米孔道,从而导致中间相沥青在炭化过程中没有沥青由固相向液相转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碳硅比、印刻温度以及中间相沥青的基本物化性质都将对中孔碳的孔结构发生重要影响.且制得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482m2/g和1.62cm3/g的中孔碳.
关键词:
中孔碳
,
印刻
,
中间相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