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Fe-40Cr-2Ce合金阳极900℃氧化及电解腐蚀行为

朱宇平 , 何业东 , 王德仁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铝电解用Fe-40Cr-2Ce合金阳极。研究了合金阳极900℃下的氧化和电解腐蚀行为。电解测试采用900℃的NaF-AlF3低温电解质体系,阳极电流密度为0.5 A/cm2,电解时间10 h。结果表明: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合金中高浓度的Ce形成晶界沉淀,造成Ce的"活性元素效应"失效。电解后的阳极表面生成连续的FeCr2O4尖晶石相氧化膜。根据热腐蚀酸-碱溶解机理,氧化物在氧化物/电解质界面上的溶解度负梯度造成了阳极表面氧化物的持续的溶解。电解质中高浓度的氧化铝有利于减缓氧化膜的酸性溶解,降低合金阳极的电解腐蚀速率。

关键词: 惰性阳极 , Fe-Cr合金 , 铝电解 , 腐蚀 , 氧化

含富Cr沉淀颗粒Fe-Cr合金单晶体的疲劳变形特征

李小武 , 曹昕明 , 马超群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9.07.004

在恒塑性应变幅εp1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含富Cr沉淀颗粒的单滑移取向Fe-35%Cr合金(质量分数)单晶体的疲劳变形特征.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当εp1≥2.5x 10-3时,由于运动的位错易于切过细小富Cr沉淀颗粒,导致在循环刚开始第1周的拉伸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应力软化现象,并接着在疲劳早期阶段表现出轻微循环软化现象.而且,晶体在循环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拉一压应力不对称性,这种增强的应力不对称性与细小富Cr沉淀颗粒的变形不稳定性有关.由大量细小滑移线聚集而成的粗滑移带以及高应变幅下形成的扭折带是该晶体主要的滑移变形特征.主裂纹大致沿主滑移面发展并最终沿此开裂,同时伴随有一些形态各异的二次裂纹在表面萌生.微观结构观察发现,在低应变幅(εp1=5.0x 10-4)下就有类驻留滑移带(PSB)楼梯结构形成,其体积分数随εp1的增大而增加.当εp1增大到5.0×10-3时,位错胞结构成为其主要微观结构特征.

关键词: Fe-Cr合金 , 单晶体 , 疲劳 , 沉淀颗粒 , 滑移变形 , 位错结构

不同Cr含量的Fe-Cr合金高温高压水蒸气氧化行为

王志武 , 龚雪婷 , 王传慧

材料保护

Fe-Cr合金钢广泛用于锅炉的受热面管,但目前研究多针对Cr在高温常压环境中的氧化行为,对高温高压下的研究较少.对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12%、18%、25%的Fe-Cr合金试样在650℃、25 MPa的高压水蒸气环境中的氧化行为进行研究,并与Cr-9的常压水蒸气氧化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能谱分析成分变化、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物相组成并称重绘制氧化动力学曲线,以此来探究不同Cr含量的Fe-Cr合金的氧化膜生长规律和压强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提高,Fe-Cr合金的孕育期增长,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Cr含量的增加对氧化行为有一定影响,氧化66.0 h,Cr-9与Cr-12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在氧化初期就出现内外氧化层分层,内层为尖晶石FeCr2O4,外层为Fe3O4,而Cr-18、Cr-25则仍处于孕育期,动力学几乎处于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主要是元素的扩散准备,氧化物的出现只是附加产物;表面的氧化物并不能构成一层完整的氧化膜,外加压强能够增加Fe-Cr合金位错和空位浓度,从而提高氧化速率,并且压强影响了氧化膜的形貌,在压应力的作用下,氧化膜主要由粒状氧化物构成.

关键词: Fe-CF合金 , 高温高压水蒸汽氧化 , 氧化膜 , 生长模型

碳热还原法回收不锈钢尾渣中铁和铬的试验

漆启松 , 徐安军 , 贺东风 , 潘江涛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60277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某钢厂不锈钢尾渣进行高温碳热还原试验研究,研究了碳当量、碱度、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铁、铬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碳当量、降低碱度和提高反应温度均能提高铁、铬的还原率,铁的还原率最高可以达到93.29%,铬的还原率最高为76.49%.其中碳当量较低时,铁、铬的还原率均较低,随着碳当量的增加,在铁的还原率趋于稳定后,铬的还原率会大幅上升;碱度为1.4~1.2时,铁和铬的还原趋于平缓;当保温时间超过60 min后,延长时间并不能显著地提高铁、铬的还原率.

关键词: 不锈钢渣 , 碳热还原 , 还原率 , 铁铬合金

二元合金在双氧化剂中的腐蚀动力学实例分析

吴祥锋 , 郭启强 , 沈俊 , 牛焱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5.381

提出了一种描述在双氧化剂(X-Y)中、且生成有外氧化膜(AYn)的情况下,二元合金(A-B)的腐蚀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Fe-Cr合金的腐蚀动力学实例进行了分析.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可信,而氧化剂在合金中的实际扩散路径复杂且尚难预见是导致内氧化区厚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Fe-Cr合金 , 双氧化剂 , 动力学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