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宗跃
,
张利
,
印仁和
,
徐群杰
,
陈浩
,
朱律均
,
周国定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8.02.015
利用3-氨基-1,2,4-三氮唑(ATA)金属处理剂在Cu-Ni合金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ATA SAMs对Cu-Ni合金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ATA分子易在Cu-Ni合金表面形成稳定的ATA SAMs,抑制了Cu-Ni合金的阳极氧化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使零电荷电位正移,固/液界面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缓蚀效果,这与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得到的结论一致.同时研究表明ATA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关键词:
Cu-Ni合金
,
3-氨基-1
,
2
,
4-三氮唑
,
自组装单分子膜
,
缓蚀
,
吸附
朱小龙
,
林乐耘
,
雷廷权
腐蚀学报(英文)
综述了Cu-Ni合金在海水中材料因素和海水环境及其对腐蚀行为的影响.阐述了该合金海水腐蚀热力学和化学成分、微观组织结构、初始表面状态与耐蚀性的关系;并讨论了海水的物理因素(流速、温度)、化学因素(溶解氧、硫化物)和生物因素及其协同效应对Cu-Ni合金腐蚀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Cu-Ni合金
,
null
,
null
,
null
张杰王清王英敏董闯
金属学报
提出了一个极限固溶体合金的团簇模型, 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了添加Fe和Mn的Ni30Cu70 (原子分数,\%)固溶体合金成分. 在该模型中, 固溶的Fe和Mn以Ni为第一近邻形成12配位立方八面体原子团簇(Fe1-xMnx)Ni12而分散到Cu基体中, 因此极限固溶体合金成分为 [M1/13Ni12/13]30Cu70=[(Fe1-xMnx)Ni12]Cu30.3, M=(Fe1-xMnx). 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等方法, 研究了[(Fe1-xMnx)Ni12]Cu30.3合金的微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对应于极限固溶体状态的[(Fe0.75Mn0.25)Ni12]Cu30.3合金, 在3.5%NaCl溶液中具有相对好的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Cu-Ni合金
,
addition of Fe(Mn)
,
solid solution model
,
cluster structure
,
corrosion-resistance
罗宗强
,
张卫文
,
辛保亮
,
李元元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中性盐雾加速试验、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光电子能谱仪等研究了Cu-17Ni-3Al-X合金在中性盐雾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性盐雾腐蚀过程中,该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盐雾腐蚀性能,合金的腐蚀速率随腐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降低,腐蚀480 h后平均腐蚀速率仅为0.010 mm/a.这是因为腐蚀后合金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Cu2O膜,随着腐蚀的进行,Cu2O膜增厚,同时外层的Cu2O膜被进一步氧化生成疏松的Cu2(OH)3Cl颗粒.合金在中性盐雾中腐蚀后,主要是α(Cu)固溶体被腐蚀,合金中的第二相仍残留在晶界处.
关键词:
Cu-Ni合金
,
中性盐雾试验
,
腐蚀速率
,
腐蚀产物膜
,
选择性腐蚀
万宗跃
,
张利
,
印仁和
,
徐群杰
,
陈
,
浩
,
朱律均
,
周国定
金属学报
3-氨基-1,2,4-三氮唑(ATA)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金属处理剂,以其在Cu-Ni合金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ATA SAMs对Cu-Ni合金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ATA分子易在Cu-Ni合金表面形成稳定的ATA SAMs,抑制了Cu-Ni合金的阳极氧化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使零电荷电位负移,固/液界面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缓蚀效果,这与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得到的结论一致.同时研究表明ATA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关键词:
Cu-Ni合金
,
ATA
,
The SAMs
,
Anticorrosion
,
Adsorption
王艳秋
,
邵亚薇
,
孟国哲
,
张涛
,
王福会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032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复配钝化体系对B10 Cu--Ni合金进行钝化处理,以提高其在含硫化物环境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 并研究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规律. 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钝化膜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表明, 在BTA与磺基水杨酸组成的复配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比BTA单一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具有更高的耐蚀性, 这是磺基水杨酸与基体合金反应形成的络合物膜与Cu(I)BTA膜协同作用的结果; 钝化处理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钝化膜耐蚀性的重要工艺参数, 延长钝化时间和提高钝化温度均可以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 60 ℃高温条件下5 min的钝化处理即能够达到常温条件下3 h的钝化处理效果.
关键词:
Cu-Ni合金
,
passivation
,
sulphide
,
corrosion resistance
曹中秋
,
刘伟华
,
薛荣
,
郑志国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6.004
采用电弧熔炼(CA)和机械合金化(MA)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晶粒尺寸差别较大的Cu-40Ni合金,借助于PARM273A和M5210电化学综合测量仪,利用动电位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比研究了上述合金在酸性含Cl-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性能以及腐蚀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合金的腐蚀电位随时间逐渐稳定,在中性Na2SO4溶液中加入H2SO4和NaCl后,两种合金的自腐蚀电位负移;晶粒细化后,两种合金的自腐蚀电位则正移.两种合金在中性及酸性含Cl-介质中均存在钝化现象,但在酸性含Cl-介质中钝化区间很短,钝化能力较弱.两种合金的交流阻抗谱均由单容抗弧组成,反应由电化学过程控制.晶粒细化后,合金中存在大量晶界,参与腐蚀反应的活性原子数增加,促使MACu-40Ni合金的腐蚀速度高于CACu-40Ni合金.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
纳米晶
,
Cu-Ni合金
,
腐蚀电化学
刘俊
,
赵九洲
,
胡壮麒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2.021
采用NPT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应用周期边界条件,模拟了Cu-50%Ni(原子分数)合金熔体在不同冷却过程中原子团簇的演变情况,给出了以1×1014K/s冷速冷却至室温时Cu-50%Ni非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结构单元,并研究了Cu,Ni原子在这些结构单元中的排列情况.结果表明,较高冷速下形成的非晶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高的非晶转变温度(Tg).在冷却过程中,原子间的短程作用逐渐加强,PCF图第一峰值逐渐增大.1551键对在非晶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且受冷速影响较大.体系中除了正二十面体外,还存在着各种缺陷多面体,其中含1551键对较多的缺陷多面体其数目也较多.FK多面体与Bernal多面体数目始终很少.大原子(Cu)易于占据多面体顶点,而小原子(Ni)则倾向于占据各多面体中心较大的空隙.随着冷速的降低,各多面体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Cu-Ni合金
,
快速凝固
,
原子团簇
,
分子动力学
张杰
,
王清
,
王英敏
,
董闯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9.11.019
提出了一个极限田溶体合金的团簇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了添加Fe和Mn的Ni_(30)Cu_(70)(原子分数,%)固溶体合金成分.在该模型中,固溶的Fe和Mn以Ni为第一近邻形成12配位立方八面体原子团簇(Fe_(1-x)Mn_x)Ni_(12)而分散到Cu基体中,因此极限固溶体合金成分为[M_1/_(13)Ni_(12)/_(13)]30Cu_(70)=[(Fe_(1-x)Mn_xNi_(12)]Cua_(30.3),M=(Fe_(1-x)Mn_x).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等方法,研究了[(Fe_(1-x)Mn_x)Ni_(12)]Cu_(30.3)合金的微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应于极限同溶体状念的[(Fe_(0.75)Mn_(0.25))Ni_(12)]Cua_(30.3)合金,在3.5%NaCl溶液中具有相对好的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Cu-Ni合金
,
Fe(Mn)添加
,
固溶体模型
,
团簇结构
,
耐腐蚀性能
王艳秋
,
邵亚薇
,
孟国哲
,
张涛
,
王福会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032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复配钝化体系对B10Cu-Ni合金进行钝化处理,以提高其在含硫化物环境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并研究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钝化膜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BTA与磺基水杨酸组成的复配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比BTA单一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具有更高的耐蚀性,这是磺基水杨酸与基体合金反应形成的络合物膜与Cu(I)BTA膜协同作用的结果;钝化处理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钝化膜耐蚀性的重要工艺参数,延长钝化时间和提高钝化温度均可以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60℃高温条件下5min的钝化处理即能够达到常温条件下3h的钝化处理效果.
关键词:
Cu-Ni合金
,
钝化
,
硫化物
,
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