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锦刚
,
戴山
,
赵作福
,
张东军
,
王建中
,
苍大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利用电磁学理论并结合电脉冲处理细化机制推算出凝固过程中结晶雨产生及激冷层形成时的脉冲电压临界值.对结晶雨出现时等效电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模型研究,分析电脉冲作用下合金凝固行为的特点,指出电脉冲处理组织细化时域应处于结晶雨产生与激冷层形成之间.此外,以该条件下Al-5%Cu合金的凝固组织特点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Cu-Al合金
,
电脉冲处理
,
凝固组织
,
结晶雨
,
激冷层
李红霞
,
田保红
,
宋克兴
,
刘平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5.02.014
以 Cu2O为氧化剂,在氩气保护下对不同 w(Al)的 Cu-Al合金表面进行弥散强化(内氧化温度为 1 123~ 1 273 K,保温时间 10~ 96 h),并对内氧化层的组织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w(Al)的多少直接影响内氧化层的厚度、组织形貌及硬度和导电率, Cu-Al合金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变化规律.
关键词:
弥散强化
,
Cu-Al合金
,
内氧化
,
逆扩散
申玉田
,
崔春翔
,
吴人洁
,
徐艳姬
,
孟凡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Cu-Al合金的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以1223K,0.5h内氧化工艺所得材料的性能最佳,其显微组织特征是Cu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纳米级γ-Al2O3粒子。理想条件的内氧化初期和实际条件下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服从抛物线规律。温度、时间、Cu-Al合金粉颗粒半径和Al浓度是实际内氧化控制的4要素,它们间的函数关系近似满足下式:t=6.79R2CBexp(23251/T)。实际内氧化时间不宜过长,内氧化温度应该:1123K<T≤1223K。
关键词:
Cu-Al合金
,
内氧化
,
动力学
,
电导率
国秀花
,
宋克兴
,
郜建新
,
刘瑞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7.01.007
以Cu2O为氧源,采用包埋法在自制真空炉胆内进行了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试验,测定了内氧化层深度和试样的电导率,建立了平板试样内氧化后Cu-Al合金层和弥散强化层共存下的电导率模型,推导出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深度X和电导率κ的关系:κ=41.18+0.541 333(23X-4X2).结果表明,内氧化后在试样横截面上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分界线的深度测定和电导率测定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证明此界线即为内氧化的前沿界面,在显微镜下可测量出内氧化层的深度.
关键词:
Cu-Al合金
,
内氧化深度
,
电导率
,
内氧化前沿界面
申玉田
,
崔春翔
,
申玉发
,
徐艳姬
,
刘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lgPo2(max)=(-17611/T)+12.91,lgPo2(min)=(-55 830/T)-(4/3)lg[%Al]+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Po2的1个很小区域;溶度积K3p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 223 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Po2;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关键词:
Cu-Al合金
,
内氧化
,
热力学
,
氧分压
夏承东
,
田保红
,
刘平
,
任凤章
,
宋克兴
,
刘勇
,
贾淑果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7.02.013
研究了一种新型简化内氧化工艺制备Cu-Al2O3复合材料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和内氧化.结果表明,混合粉末压制成形后的压坯密度随烧结时间延长而增加,经950℃烧结8h后稳定在7.96g/cm3左右,较烧结前密度增幅达4.3%;同时Cu-Al合金颗粒完成了内氧化,生成了大量粒状的Al2O3并弥散分布于铜基体,其粒径约为5~20nm,颗粒间距约为25~60nm.理论计算表明,当Cu-Al合金颗粒间孔隙直径小于27.5μm时,粉末压坯发生收缩,密度增加;当孔隙直径大于27.5μm时,压坯发生膨胀,密度降低.实际上密度的变化是收缩和膨胀两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Cu-Al合金
,
烧结
,
致密化
,
内氧化
,
孔隙
申玉田
,
崔春翔
,
徐艳姬
,
武建军
,
刘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这是一文的第Ⅱ部分.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1gPomax=(-17611/T)+12.91,1gPo2min=(-55 830/T)-4/3)1g[%Al]+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Po2的一个很小区域;溶度积Ksp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 223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Po2;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关键词:
Cu-Al合金
,
内氧化
,
热力学
,
氧分压
季灯平
,
刘雪峰
,
谢建新
,
余均武
,
李卫河
,
荣鸣雷
金属学报
采用真空熔炼、氩气保护下拉式连续定向凝固方法制备了Cu-12%Al(质量分数)合金线材,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凝固成形过程的影响, 分析了连续定向凝固线材的组织性能. 结果表明: 当熔体温度1250℃、下拉速度9 mm/min、冷却水量900 L/h时, 可以连续稳定成形直径6 mm、表面较光滑、具有单晶组织的Cu-12%Al合
线材, 其延伸率达到19.7%, 弹性模量达到167.9 GPa, 电导率达到22.23% (IACS), 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Cu-Al合金
,
continuous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
single crystal
,
elastic material
李红霞
,
田保红
,
宋克兴
,
刘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5.02.023
以Cu2O为氧化剂,在氩气保护下用内氧化技术对不同低Al含量的Cu-Al合金表面进行了弥散强化处理(内氧化温度为1123~1273K,保温时间10~96h),研究了硬化层的组织形貌及性能.用Wagner高温氧化理论分析了铝含量、工艺参数与内氧化层深及内氧化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试样表面通过内氧化后,固溶在Cu基体内部的Al以Al2O3形态从基体析出,基体纯化,导电率提高.同时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的Al2O3颗粒强化了铜基体,使硬度及磨损抗力提高.Al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内氧化层的厚度、组织形貌及硬度和导电率,Cu-Al合金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变化规律.
关键词:
弥散强化
,
Cu-Al合金
,
内氧化
,
逆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