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清
,
申乾宏
,
张玲洁
,
陈乐生
,
樊先平
,
杨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描述了一种制备Ag/SnO2电接触材料(SnO2的质量分数为12%)的新方法.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Ag-SnO2纳米复合粉体(SnO2的质量分数为42%)并对该Ag-SnO2纳米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粉体由纯立方相的Ag和四方金红石相的SnO2组成;SEM及TEM结果表明,纳米SnO2与纳米Ag颗粒均匀弥散分布在复合粉体中;并借助于TG-DTA热分析对纳米复合粉体前驱体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将Ag-SnO2纳米复合粉体与Ag粉混合,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成Ag/SnO2电接触材料,并对制备的Ag/SnO2电接触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纳米SnO2在Ag基体中弥散分布,制备的材料的物理性能如密度、硬度及电导率比普通工艺制备的材料好.
关键词:
Ag/SnO2
,
纳米复合粉体
,
电接触材料
,
弥散分布
倪孟良
,
凌国平
,
刘远廷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6.03.002
采用沉积法和蒸发法分别对SnO2粉末进行WO3、Bi2O3+CuO表面改性处理,并用化学镀方法制备Ag/SnO2复合粉末.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对Ag/SnO2复合粉末进行烧结实验,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烧结体的金相组织及复合粉末的形貌,对SnO2表面改性方法及添加剂种类对Ag/SnO2烧结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法改性使烧结体组织中的SnO2分布更均匀,且能明显提高烧结体Ag/SnO2的致密度.Bi2O3+-CuO改性可消除SnO2的网络状分布,而WO3改性则显著改善电弧侵蚀后的表面组织.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电接触材料
,
Ag/SnO2
,
表面改性
,
化学镀银
刘琳静
,
陈敬超
,
冯晶
,
于杰
,
杜晔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反应合成法制备Ag/SnO2复合材料,并从电子-原子层次详细阐述反应中合金中间化合物向富集区转变、寻找过渡态最后生成稳定相的过程.结果表明:Sn的活化性能高于Ag,氧源的参与对反应过程起主导作用,且初始反应混合物中分解游离态的O是氧化反应能持续、彻底进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最后预测出完整的反应路径.
关键词:
Ag/SnO2
,
第一原理
,
稳定性
,
反应路径
张志伟
,
陈敬超
,
潘勇
,
张昆华
,
管伟明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7.04.003
对两种制备工艺制备的SnO2质量分数为5%的Ag/SnO2复合材料进行了不同应变程度的挤压,研究了组织形貌,发现对于反应合成制备的Ag/SnO2材料经过较大真实应变挤压后纤维状组织消失,SnO2颗粒更加弥散.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的Ag/SnO2材料的电导率、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及质量分数对其的性能的影响.发现经过较大的真实应变挤压,3种性能都得到了很好改善.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复合材料
,
Ag/SnO2
,
反应合成
,
粉末冶金
,
大塑性变形
杜晔平
,
陈敬超
,
冯晶
,
周晓龙
,
于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Ag/SnO2复合材料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运用第一性原理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合成后Ag6O2(101)面与SnO2(110)面存在晶格匹配,结合能,布居分布和态密度均表明这两个自由表面相结合与实验现象吻合,电子差分密度进一步证实未分解的Ag6O2向Sn提供富氧环境,利于纳米SnO2颗粒生成,最后分析界面表层原子的弛豫状态.
关键词:
第一原理
,
界面
,
结合能
,
弛豫
,
Ag/SnO2
王海涛
,
王景芹
,
杜江
,
孟凡青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触头材料,但AgSnO2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先天的缺陷.添加稀土元素能否增大AgSnO2触头材料的润湿性,改善其缺陷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通过杨氏方程可知,润湿角θ越小,材料的润湿性越好.本工作选取La和Ce两种稀土元素,选取与SnO2的3种不同配比制备触头材料,利用座滴法测量了银基触头材料的润湿角.再与AgSnO2触头材料的润湿角进行对比.从测量结果可知,La元素对AgSnO2触头材料润湿性的改善效果明显.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对AgSnO2和AgSnO2La2O3两种触头材料进行了模拟电弧试验,并对其进行微观分析.从而证明了AgSnO2La2O3触头材料的润湿效果较好.
关键词:
AgSnO2
,
润湿性
,
稀土
,
触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