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昌
,
温国栋
,
钟炳伟
,
张炳森
,
谷献模
,
王宁
,
苏党生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4)60102-9|
本文对碳材料(主要是碳纳米管)催化硝基苯的还原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热重分析、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物理吸附以及拉曼光谱等表征,发现碳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在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比表面、孔结构、形貌、结构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铁杂质对反应没有显著影响。羰基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羧基和酸酐对反应不利。除此之外,材料的π电子体系也很关键,因为它可以传递电子,并且利于硝基苯的吸附。硝基苯还原按照直接路径进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体亚硝基苯可以迅速转化为苯胺。
关键词:
碳材料
,
氧官能团
,
活性位
,
硝基苯
,
还原
Tadahiro Fujitani
,
Isao Nakamura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6)62516-0
在分子尺度上介绍了Au/TiO2(110)模型催化剂表面和单晶Au表面CO氧化反应机理和活性位、以及H2O的作用.在低温(<320 K), H2O起着促进CO氧化的作用, CO氧化的活性位位于金纳米颗粒与TiO2载体界面(Auδ+–Oδ––Ti)的周边. O2和H2O在金纳米颗粒与TiO2载体界面边缘处反应形成OOH,而形成的OOH使O–O键活化,随后OOH与CO反应生成CO2.300 K时CO2的形成速率受限于O2压力与该反应机理相印证.相反,在高温(>320 K)下,因暴露于CO中而导致催化剂表面重组,在表面形成低配位金原子.低配位的金原子吸附O2,随后O2解离,并在金属金表面氧化CO.
关键词:
金
,
模型催化剂
,
一氧化碳氧化
,
反应机理
,
活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