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辉1
,
2
,
彭永烽1
,
刘健敏1
,
冯果1
,
谭训彦1
,
于云2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0.00532
以正硅酸乙酯和无水氯化铝为前驱体, 乙醚为氧供体, 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直径为0.2~20μm, 长径比高达60~70的莫来石晶须. 借助XRD、SEM和T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莫来石干凝胶粉的活性、矿化剂氟化铝引入方式及其用量、成型压力以及煅烧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合成莫来石晶须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恒压回流工艺制备的莫来石干凝胶粉, 在12MPa压力下压制成片状, 以外置方式引入3wt%的氟化铝, 在1200℃保温1h可制备质量较好的莫来石晶须.
关键词: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
mullite
,
whisker
,
aspect ratio
马宗义
,
宁小光
,
潘进
,
李吉红
,
吕毓雄
,
毕敬
金属学报
采用粉末冶金法在较高的温度下制备了SiC,Si_3N_4和Al_(18)B_4O_(33)晶须增强Al-8.5Fe-1.3V-1.7Si耐热铝合金复合材料,山于采用不含Mg的基体避免了Al_(18)B_4O_(33)晶须界面上出现界面反应和Si_3N_4,SiC晶须界面上出现的界面生成物,所以所有晶须界面都是清洁的.加入晶须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三种晶须的增强效果依次为SiC,Si_3N_4和Al_(18)B_4O_(33).这类复合材料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下降,其使用温度可比SiC_w/2024Al复合材料提高50-100℃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Al
,
whisker
,
SiC
,
Si_3N_4
,
Al_(18)B_4O_(33)
杨群保
,
李永祥
,
殷庆瑞
,
王佩玲
,
程一兵
无机材料学报
采用Bi(OH)3原料和KOH矿化剂,在120~220℃和0.5~10h的水热条件下,制备出单斜结构的α-Bi2O3;研究了原料种类、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对Bi2O3粉体形貌的影响,获得了分散性好、无团聚、长度4~70μm和长径比5~16的Bi2O3晶须.
关键词:
水热合成
,
whisker
,
bismuth oxide
,
mineralizer
何明
,
徐莉
,
顾晓利
,
罗振扬
,
陆小华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8.01236
利用二钛酸钾(K2Ti2O5)独特的三角双锥层状晶体结构, 通过水化反应过程, 控制其介相结构转变, 获得介孔氧化钛晶须, 经N2吸附-脱附测试比表面积为248m2/g. 高温500℃晶化为锐钛矿型, 比表面积仍可达139m2/g, 孔径为8.7nm, 并且晶须形貌不变. 通过XRD、TEM和HREM等手段, 考察了水化反应过程中K2Ti2O5的结构变化, 提出KOH·nH2O纳米相的形成是介孔结构的来源.
关键词:
介孔
,
titania
,
whisker
,
hydration
王三海
,
江伟辉
,
冯果
,
刘健敏
,
苗立锋
,
王洪达
人工晶体学报
以无水四氯化锆为锆源,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氟化锂为矿化剂,乙醇为溶剂,炭黑为还原剂,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硅酸锆晶须,研究了炭黑种类与坩埚密封程度对硅酸锆晶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比表面积过小的炭黑8001或比表面积过大的超级活性炭,竹炭更利于硅酸锆晶须的生长;采用敞开坩埚方式热处理时能获得直径为30 ~ 90 nm,长径比为6~15,沿[001]方向择优生长的硅酸锆晶须,半敞开或密封的反应体系均不能形成硅酸锆晶须.
关键词:
硅酸锆
,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
晶须
,
炭黑
闫平科
,
薛国梁
,
高玉娟
,
王来贵
,
田海山
,
卢智强
硅酸盐通报
采用低温液相法制备三水碳酸镁晶须晶体,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晶须晶体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效果没有无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效果好,采用磷酸二氢钾作为表面活性剂时,制备的三水碳酸镁晶须结晶发育完整,晶须长径比大.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
三水碳酸镁
,
晶须
,
形貌
沈蕊
,
杨洪波
,
李花
,
储刚
,
姜恒
人工晶体学报
用工业硫酸处理硼泥,经过除杂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以碳酸钠为沉淀剂,以磷酸氢二钠为添加剂,制备MgCO3·3H2O晶须.利用IR,XRD,TC,TEM等对产物进行表征,探索了工业硫酸处理硼泥的最佳条件,考察了反应温度、搅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硼泥制备三水碳酸镁晶须的最佳反应条件是:硼泥与工业硫酸的固液比1∶2.5,300℃煅烧1.8h,用氨水调节pH =7.5除去杂质离子,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50℃滴加碳酸钠搅拌反应50 min,陈化1h过滤,50℃烘干3h.
关键词:
硼泥
,
三水碳酸镁
,
晶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