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升
,
董跃
,
朱伏先
,
李艳梅
钢铁研究学报
借助MMS-3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控轧温度区间、终冷温度、贝氏体区等温处理以及冷却路径对微合金化热轧TRIP钢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控轧温度区间“下调”,组织中的铁素体晶粒越来越细小,铁素体量逐渐增加,残余奥氏体量则先增加后减少。终冷温度升高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也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贝氏体温度范围等温时间的延长使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相对于“缓冷+快冷”,轧后采用“快冷+缓冷+超快冷”冷却路径更有助于铁素体晶粒的细化和奥氏体的残留。在“快冷+缓冷+超快冷”冷却路径下,当控轧温度区间为900~840℃,缓冷温度范围为710~680℃,贝氏体等温处理制度为450℃×5min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达到最高值113%。
关键词:
微合金钢
,
hot-rolled TRIP steel
,
microstructure
,
retained austenite
王立军蔡庆伍余伟武会宾雷爱娣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09.00855
设计了一种新型1500 MPa级Si-Mn-Cr-Ni-Mo多组元系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 对比研究了控轧+控冷(TMCP)、控轧+空冷、控轧+直接淬火、控轧+直接淬火+250 ℃回火4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接淬火态钢板抗拉强度最高, 可达1890 MPa, 屈服强度为1280 MPa, 延伸率为13\%; 250 ℃回火30 min后抗拉强度降低为1820 MPa, 而屈服强度升高为1350 MPa, 分析认为这归因于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马氏体、析出ε-碳化物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 空冷与TMCP工艺获得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 贝氏体分割马氏体板条束, 使实验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 低碳马氏体相变过程存在C扩散现象. 研究发现, 回火过程不仅包含残余奥氏体分解, 也包含C从马氏体或贝氏体向奥氏体的分配过程. 证明了立方结构的析出粒子在奥氏体中形核, 在整个冷却过程长大、粗化, 而相变后的马氏体或贝氏体未出现大量第二相析出核心.
关键词:
低合金超高强钢
,
direct quenching
,
martensite
,
bainite
,
retained austenite
迟宏宵马党参王昌陈再枝雍岐龙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346
采用硬度计SEM, EDS, TEM和XRD研究了经深冷处理和未经深冷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碳化物析出行为. 结果表明, Cr8Mo2SiV钢经1030℃淬火后,二次硬化峰值硬度出现在回火温度为520℃. 深冷处理能够显著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而提高二次硬化峰温度之前的回火硬度, 并使二次硬化峰向低温区移动20℃.在520℃回火处理, 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线性降低.Cr8Mo2SiV钢的二次硬化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和Mo2C的析出前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残余奥氏体的作用更大. Mo2C的析出前期合金元素Mo和C形成[Mo--C]偏聚团的G.P.区, 随回火时间延长, Mo2C析出并长大, 均匀弥分布于基体中.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
secondary hardening
,
retained austenite
,
carb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