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阳
,
赵耀明
材料导报
综述了近年来聚乳酸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骨修复作为其主要应用领域,未来聚乳酸类复合材料的研究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需要通过无机增强材料(尤其是磷酸盐类无机钙质陶瓷成分)的拉径微细化和有机成分进行"内增强",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填料的加入,使复合材料进一步功能化,特别是利用填料的碱性或药物作用,减少聚乳酸类基体降解引起的炎症.
关键词:
聚乳酸类复合材料
,
生物降解高分子
,
复合生物材料
,
增强材料
,
骨修复材料
冯超阳
,
崔园园
,
张琳琳
,
张志斌
材料导报
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良好的骨传导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其钙磷比为0.5,是具有聚合重复单元的陶瓷基新型无机聚合生物材料,与骨组织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另外CPP降解后所释放的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参与体内钙磷代谢,被重新沉积到骨组织中,可以加速骨组织矿化促进形成新骨,所以CPP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替代生物材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详细介绍了CPP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对CPP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将赋予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聚磷酸钙(CPP)
,
骨修复材料
,
骨组织工程
,
纤维
杨维虎
,
王江
,
吴兰
,
王立
,
张利
功能材料
骨缺损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现象,通过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粉末,并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和海藻酸钠的混合粉末作为主要固体成分,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主要液相,通过混合搅拌制备了注射式骨修复多孔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IR)、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注射式骨修复材料中含有与天然骨中相似的无机成分,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材料的固化时间与材料的固液比、比表面积和温度等因素有关.通过调整材料的固相、液相比例,可以获得不同固化时间和不同孔隙率的骨修复材料.
关键词:
生物材料
,
骨修复材料
,
纳米羟基磷灰石
,
海藻酸钠
黄千里
,
刘渊声
,
冯庆玲
中国材料进展
doi:10.7502/j.issn.1674-3962.2013.10.03
由于骨质疏松、骨折、骨肿瘤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困扰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近年来,关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已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珍珠层是组成许多软体动物贝壳的结构单元之一。与骨组织类似,珍珠层也是一种由无机相矿物与有机基质组成的复合材料。虽然珍珠层与骨组织具有非同源性,但是,其部分的形成机理可能具有类似性。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珍珠层研究的大量体外与体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了珍珠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成骨特性,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天然骨修复材料。珍珠层的成骨特性很有可能来源于其有机基质中的未知信号因子。同时也指出了珍珠层用作天然骨修复材料在今后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珍珠层
,
成骨特性
,
骨缺损
,
骨修复材料
魏杰
,
李玉宝
,
左奕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3.03.016
制备了一种新型可注射纳米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可注射性能、在生理盐水中的凝结时间以及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纳米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可用针管注射,能在空气、生理盐水和血液中固化,有合理的凝结时间,高的抗压强度,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在固化过程中,材料中的聚酰胺发生了物相变化,聚酰胺从结晶型相转变成无定型相,在水中固化后又转变成结晶型相;金属盐的存在破坏了聚酰胺分子间的氢键,导致了材料在固化过程中聚酰胺结构发生了变化.该材料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好,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骨修复材料
,
可注射
,
纳米磷灰石
,
组织工程
吴琳
,
徐兴祥
,
李波
,
王禄增
,
戚忠政
,
曹小明
,
田冲
,
张劲松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8.01.010
依据国家标准 GB/T16886,评价了用"高分子热解结合可控熔渗反应烧结技术一制备的泡沫碳化硅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这种泡沫碳化硅没有细胞毒性,没有潜在的皮肤致敏性,遗传毒性试验、皮下和骨植入试验均未见异常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在外形复杂和长段承重骨缺损的修复.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
骨修复材料
,
生物相容性
,
泡沫碳化硅
牛旭锋
,
冯庆玲
,
王明波
,
谭荣伟
复合材料学报
以多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壳聚糖控释微球(CMs).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聚乳酸(PLA)按不同比例混合,采用热致分相法制备了CMs/nHAC/PLA复合支架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压汞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考察了微球与复合支架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50 μm;随BSA初始用量的增加,微球的载药量从0.78%增大到2.74%,但包封率从86.9%下降到78.4%,控制CMs用量不超过PLA质量的30%,则可保证微球在CMs/nHAC/PLA中的均匀分布,此时复合材料的孔径主要分布在100~200 μm,孔隙率不低于83.1%,压缩强度在1~2 MPa.这种复合支架材料可望作为人体非承重部位的植入骨修复体和组织工程支架使用.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
,
聚乳酸
,
壳聚糖
,
控释微球
冯文坡
,
祁元明
,
汤克勇
复合材料学报
以硝酸钙、磷酸氢二铵、酸溶胶原和阿拉伯树胶为原料,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胶原-羟基磷灰石/阿拉伯树胶(Col-HA/Gum A)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与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吸水性、酶降解性及急性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材料中无机相主要是低结晶度的羟基磷灰石,这种羟基磷灰石均匀地分散于胶原一阿拉伯树胶所构成的复合体中,形成了新的界面.力学性能、吸水性能、酶降解性及急性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一种颇有前途的骨组织替代材料.
关键词:
原位合成法
,
胶原
,
羟基磷灰石
,
阿拉伯树胶
,
复合材料
,
骨修复材料
吴琳
,
徐兴祥
,
王禄增
,
荣小芳
,
田冲
,
张劲松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0.00211
采用高分子热解结合可控熔渗反应烧结方法制备泡沫SiC,观察体外接种到泡沫SiC表面的成骨细胞MG63的贴壁和生长状况,评价泡沫SiC的细胞相容性.通过建立兔下颌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模型,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探讨了泡沫SiC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成骨细胞MG63在泡沫SiC表面的生长状态良好.体内植入实验的26只实验动物健康状况良好,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各时间点内的泡沫SiC周边及其内部网孔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形成;组织学观察可见骨组织的修复属于正常的骨修复过程.植入4w后,泡沫SiC内新生骨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率和成骨面积均低于HA,而在8w及24w后与HA接近,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泡沫SiC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泡沫SiC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远期效果与HA相似,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
关键词:
泡沫碳化硅
,
骨修复材料
,
细胞
,
动物植入
杜昶
,
赵娜如
,
叶建东
,
陈晓峰
,
王迎军
中国材料进展
由肿瘤、炎症及各类创伤而导致的骨组织坏死、病变、缺失及骨折是临床多发病症,自体骨移植虽然是临床治疗的“金标准”,但由于供体受限而很难满足需求。通过对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矿化过程的模仿,应用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凋控,获得仿生型骨修复材料或者对传统材料进行仿生功能化修饰,以满足临床对痫损或缺失的骨组织进行有效修复和功能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仿生功能化骨修复材料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类骨钙磷纳米矿物的合成,有机分子摸板对纳米矿物尺寸和形貌的调控,以及仿生多孔结构支架的构建等。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
生物矿化
,
仿生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