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宝珍
,
魏智强
,
杨晓红
,
刘立刚
,
王晓云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11.01.005
采用水热还原法,以硝酸银(AgNO3)为前驱物,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表面修饰剂,水合肼(N2H4·H2O)为还原剂,制备出了银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特性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晶格畸变.结果表明:样品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晶态是多晶体,形貌为不规则类球形颗粒.同时研究了晶格结构,发现晶格结构发生了畸变,表现为晶格膨胀.粒径分布在40~60 nm范围,平均粒径为50 nm.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银纳米颗粒
,
水热法
,
形貌
,
晶格常数
,
晶格畸变
杨修春
,
刘维学
,
徐政
功能材料
简单介绍了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的物理基础,数据处理方法,讨论了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在元素组成,价态和结构环境方面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钠钙硅酸盐平板玻璃中,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同时存在.在Ag-Na离子交换后,二价铁离子被银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当Ti2O3和锐钛矿被分别掺入硼硅酸盐玻璃后,钛离子主要以四价存在,Ti4+离子占据五重配位点.在玻璃中同时掺入锐钛矿和还原剂C,诱导三价钛离子生成,三价钛离子占据八面体配位点,使得Ti K边预边峰高度降低.包裹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银纳米颗粒界面存在张应力,使得银晶格膨胀,银原子存在两种结构环境:Ag-O配位和Ag-Ag配位.孤立银原子的存在,使得最近邻Ag-Ag 配位数显著降低.
关键词: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
,
价态和结构环境
,
过渡金属
,
银纳米颗粒
段春阳
,
王辉
,
李凡
,
张晓宏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5.02.108
硅纳米线阵列由于其较强的光吸收能力及硅材料的丰富储量,被认为是最具大规模应用潜力的可见光光催化剂.针对硅材料在水相环境中不稳定这一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硅纳米线阵列“先稳定、再活化”的修饰策略.通过在硅纳米线表面修饰聚(乙撑二氧噻吩)使其稳定,之后再修饰银纳米颗粒以提高光催化效率,得到了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光催化剂.并通过研究聚(乙撑二氧噻吩)的厚度及银纳米颗粒的担载量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修饰条件.
关键词:
硅纳米线阵列
,
银纳米颗粒
,
聚(乙撑二氧噻吩)
,
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张竹霞
,
邵桂雪
,
刘海瑞
,
许并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以无水Na2CO3为控制剂,利用微波辅助多元醇法快速加热还原硝酸银制备了球形Ag纳米颗粒,研究了Na2CO3的添加量对球形Ag纳米颗粒大小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形貌、组分、粒径和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Ag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随着Na2CO3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
微波多元醇法
,
控制剂
,
Na2CO3
张礼杰
,
应俊林
,
邹超
,
黄少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通过两相界面反应制备出小尺寸银纳米颗粒,用喷墨打印技术和热处理工艺在柔性PET基材表面制备导电薄膜.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和能谱研究了银颗粒粒径、微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颗粒为多晶结构,粒径为2~5nm.用扫描电镜和四探针薄膜电阻率测量法研究了热处理温度、时间与薄膜形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柔性PET塑料表面的银颗粒在150℃条件下处理30min,可获得表面平整、无明显裂纹、电阻率~6.4μΩ·cm的导电薄膜.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
喷墨打印
,
导电薄膜
,
电阻率
贺喆
,
吴晓雷
,
金璐
,
杨德仁
,
李东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和后续热处理的方法在钠钙玻璃中引入银纳米颗粒,研究了银纳米颗粒的生成对掺杂玻璃荧光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550℃高温热处理,离子交换钠钙玻璃的荧光发生了淬灭.导致荧光淬灭的原因来源于银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近场效应所导致的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以及表面电子传输机制,使得掺杂玻璃的荧光中心与银纳米颗粒之间发生了能量(或电子)的迁移.
关键词:
离子交换
,
银纳米颗粒
,
表面等离激元效应
,
荧光淬灭
邸志刚
,
贾春荣
,
邴丕彬
,
姚建铨
,
陆颖
人工晶体学报
为充分发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子晶体光纤(PCF)传感器的应用价值,对实芯PCF的结构、银纳米颗粒结构参数对传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对比,据此设计出适用于PCFSERS传感的实芯PCF以及银纳米颗粒的形状、大小、间距等参数.经数值计算,入射波长为785 nm时,设计的实芯六孔PCF模场面积可达25.8 μm2,并能够实现单模传输.而半径为38 nm的银纳米球,间距为0.7nm时能够产生最大的SERS增强因子.研究证明,设计的实芯PCF在785 nm输入波长下能够提供理想的活性面积,银纳米颗粒的形状、尺寸、间距对SERS性能影响严重,而且与入射波长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
光子晶体光纤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数值计算
王晓宇
,
李华芳
,
石嵩
,
唐仕川
,
王金良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系统在非晶硅薄膜的表面沉积不同覆盖度的银纳米颗粒,并研究纳米颗粒的表面覆盖度对非晶硅薄膜光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表面覆盖度的增加,薄膜的晶格结构并不受影响.但是,随着表面覆盖度的增加,薄膜在近红外区域内对光的吸收范围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当纳米颗粒的表面覆盖度达到8%时,薄膜在近红外区域内对光的吸收范围达到了最大.这主要是由于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了光吸收.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
表面覆盖度
,
光吸收特性
,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
张莉
,
王聪
,
钱玉梅
,
袁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Keggin结构的12-磷钨酸(PTA,下同)作为还原剂,采用间接电还原法还原硝酸银制备了银纳米颗粒,考察了12-磷钨酸与Ag+离子不同摩尔配比对Ag纳米颗粒大小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形貌、组分、粒径和相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银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Ag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随磷钨酸和硝酸银的摩尔比的减小而增大.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菌性能稳定.
关键词:
磷钨酸
,
间接电还原
,
银纳米颗粒
,
抗菌性
杨修春
,
杜天伦
,
陈爽
,
熊定邦
,
赵景泰
,
黄文旵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6.03.003
通过离子交换法将银离子引入白硅酸盐玻璃和绿硅酸盐玻璃,利用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和光吸收(optical absorption-OA)谱研究银离子的团簇化、成核和生长.由于白硅酸盐玻璃不含二价铁离子,因此,银纳米颗粒形成困难,颗粒体积分数非常低,以致样品中银纳米颗粒的共振吸收峰不明显.在这种条件下,样品中存在大量银离子和银的小原子团簇.在绿玻璃中,氧化铁含量较高,引入到玻璃中的银离子大部分被二价铁离子还原成中性银原子,通过热处理,银离子在玻璃中成核和生长.在相近的热处理条件下,绿玻璃有利于银纳米颗粒的生成.银纳米颗粒在形成过程中,消耗大量银离子,造成样品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
关键词:
光致发光
,
光吸收
,
银团簇
,
银纳米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