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CsCuHPVAsMoO杂多化合物对异丁烯选择性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蔡铁军 , 余长林 , 邓谦 , 彭振山 , 龙云飞 , 蒋绍亮

催化学报

用组合法合成了CsCuHPVAsMoO系列杂多化合物催化剂,并采用FT-IR,H2-TPR,NH3-TPD和TG-DTA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在自制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异丁烯进行选择性氧化,考察了Cs,Cu和As含量、催化剂焙烧温度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Cs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 Cu和As的引入在提高催化剂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 当焙烧温度为340 ℃时,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最高. 组成为Cs0.1Cu0.2HxPVAs0.2Mo10Oy的催化剂对异丁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氧化能力,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醛和乙酸的收率分别可达52.84%,12.05%和18.21%.

关键词: , , , , , , 复合氧化物 , 杂多化合物 , 异丁烯 , 选择性氧化 ,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醛 , 乙酸

活性炭载体的微波处理对氨合成催化剂Ru/C催化性能的影响

郑晓玲 , 傅武俊 , 俞裕斌 , 林建新 , 魏可镁

催化学报

将一种商用活性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微波处理,采用元素分析、XRD、N2物理吸附和CO化学吸附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微波处理对活性炭载体的化学组成、物相、表面织构和催化剂钌分散度的影响. 以微波处理的活性炭为载体,以钡或钡铯为助剂,制备了一系列钌催化剂,在SV=10 000 h-1,p=10.0 MPa和θ=430 ℃的条件下进行了氨合成活性评价. 结果表明,活性炭经微波处理后能有效地脱除非碳成分,提高炭载体的稳定性,制备的负载型钌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钌分散度,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够防止金属粒子烧结,从而使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例如,以未经处理的活性炭为载体制备的4%Ru-Ba-Cs/C催化剂,其出口氨浓度为9.23%,经1.0 MPa,520 ℃耐热36 h后,其出口氨溶解度下降至7.39%; 而以经微波处理的活性炭(CW5)为载体制备的4%Ru-Ba-Cs/CW5催化剂,出口氨浓度为16.78%,经相同条件耐热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关键词: 活性炭 , 微波处理 , , 负载型催化剂 , , , 助剂 , 氨合成

重稀碱金属铷和铯的分离分析方法进展

蒋育澄 , 岳涛 , 高世扬 , 夏树屏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2.04.015

近年来稀碱金属铷、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对其分析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有关文献对铷和铯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的研究状况、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内容主要涉及铷、铯分离中的一些选择性较好的吸附试剂、萃取试剂的应用,及分析方法中适用于环境、生物和食品等样品中微量或痕量铷、铯分析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经典方法,并介绍了一些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引用文献69篇.

关键词: , , 分离和分析 , 仪器分析

不同稀释剂中t-BAMBP萃取铷铯的研究

杨玲 , 王林生 , 赖华生 , 周建 , 文小强 , 陈佩琳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1.04.026

研究了以t-BAMBP作萃取剂,分别以二甲苯和二乙苯作稀释剂对铷、铯的萃取行为.考察了萃取温度、t-BAMBP浓度、振荡时间、振荡速度、料液相碱度与萃取相比对萃取的影响,比较两种稀释剂在各因素不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苯作稀释剂,铷、铯的分离系数较小,但其分配比较高;二乙苯作稀释剂,铷、铯的分离系数较大,但其分配比较低;温度对萃取的影响在二甲苯作稀释剂时更明显且低温对铷、铯萃取有利;不管是二甲苯还是二乙苯作稀释剂,铷、铯的分配比及分离系数均随t-BAMBP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但浓度过高时粘度增加,影响分相速度;不管是二甲苯还是二乙苯作稀释剂,t-BAMBP萃取铷、铯反应较快,在5 min内达到平衡;振荡速度对萃取的影响在二乙苯作稀释剂时更明显,得出最佳振速为180~200 r·min(-1);不管是二甲苯还是二乙苯作稀释剂,铷、铯的分配比及分离系数均随料液相碱度的提高而增高,综合考虑最佳OH(-)浓度为1.0mol·L(-1);二甲苯与二乙苯作稀释剂时分别在萃取相比O/A为1/1和2/1时分配比及分离系数达最大值.

关键词: t-BAMBP , 二甲苯 , 二乙苯 , ,

合成副产物对t-BAMBP萃取铷铯的影响

蒋颖 , 胡启阳 , 李新海 , 颜群轩 , 王志兴 , 郭华军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5.04.008

选取t-BAMBP合成粗产品中4种副产物:苯乙烯二聚物、2,4-二叔丁基苯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苄基苯酚,研究了4种副产物对于t-BAMBP萃取锂云母提锂母液中铷、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含量的苯乙烯二聚体(0%~50%),t-BAMBP萃取分配比和铷铯分离系数出现轻微的变化,可认为苯乙烯二聚体对t-BAMBP萃取容量和铷铯分离效率基本无影响;但有机相密度、粘度、分相时间均随苯乙烯二聚体含量增加而上升,不利于萃取.等摩尔法结果表明,3种取代苯酚类副产物与t-BAMBP均无协同萃取效应;单一2,4-二叔丁基苯酚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二甲苯溶液对铷铯基本没有萃取能力;2-苄基苯酚是一种有效的铷铯萃取剂,但萃取能力和铷铯选择性均低于t-BAMBP.进一步考察2-苄基苯酚萃取化学,斜率法研究表明萃铯分配比与酚摩尔浓度呈指数三次方相关;红外光谱检测显示,2-苄基苯酚固体以氢键连接的多聚体存在,在实验浓度范围内(0.1~1.0 mol·L-1),其二甲苯溶液中不存在单体,均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由此提出了2-苄基苯酚萃取铯的萃合物结构为[Cs(ROH)5]OR.

关键词: , , 溶剂萃取 , t-BAMBP , 副产物

聚合物辅助陶瓷膜处理重金属废水

陈红盛 , 叶裕才 , 白庆中 , 李俊峰 , 曹文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5.06.011

研究了用聚丙烯酸辅助的陶瓷膜分离技术处理含锶、铯、钴的重金属废水.重点探讨了聚丙烯酸与锶、铯、钴离子的质量浓度比P:M值和溶液pH对重金属离子截留率和膜通量的影响,得到了三种重金属离子的最佳P:M值:锶为10,铯为33.5,钴为18和最适pH为6~7.结果显示,同时提高溶液中聚丙烯酸和三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并保持溶液中的P:M值不变,溶液中三种重金属离子截留率不受其进水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最佳P:M值和最适pH时,用聚丙烯酸辅助陶瓷膜分离技术处理含锶、铯、钴的重金属废水,废水中三种重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分别为99.7%、95.1%和99.9%,实验结果表明用聚丙烯酸辅助可以大大提高陶瓷膜对重金属废水中锶、铯、钴的去除效率.

关键词: 陶瓷膜 , 重金属废水 , , ,

浙江天然沸石对Cs+的吸附性能研究及其晶体结构表征

王金明 , 易发成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间歇法研究了浙江缙云沸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浓度、pH值、介质、温度)对Cs+ 的吸附性能,并对吸附Cs+后的沸石用XRD表征和分析,为评价中低放核废物处置效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实验表明:该沸石对Cs+的平衡吸附量最高能达到173 mg/g,对Cs+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 d.Cs+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该沸石的吸附性能影响比较大,其次是介质和溶液的pH值.该沸石对Cs+的平衡吸附量随Cs+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平衡吸附率和平衡吸附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pH值增大时,该沸石对Cs+的吸附性能也略有提高.在介质1、2、3中该沸石对Cs+的吸附性能依次提高,而在介质4中吸附性能最差,这与溶液中含离子种类、浓度以及其他成分的不同而有差异.在25 ℃条件下该沸石对Cs+的吸附性能比较好,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对Cs+的吸附性能要差一些.吸附Cs+后的沸石的晶胞体积在多数情况下减小,晶胞参数β变大,晶胞参数a、b、c变化不规则.

关键词: 沸石 , , 吸附性能 , 表征

金属铯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卢靖 , 王颖松 , 蒋育澄 , 胡满成 , 李淑妮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5.023

金属铯对生物体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但由于其性质与钾相似, 也常发生不利于生命活动的相互竞争. 铯跨细胞膜主要与钾离子通道有关, 铯与钾的这种竞争导致钾离子的循环不畅和由此可能引发的机能失活、中毒等复杂生理作用. 本文根据近年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对铯的研究成果, 综述了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体内铯的分析检测方法, 铯对动植物和人体的生理影响, 以及铯离子跨细胞膜行为与离子通道的关系.

关键词: , 离子通道 , 分析检测 , 生理效应

Cs(6P)激发态的辐射及与Ne碰撞的能量转移

秦晨 , 刘静 , 王倩 , 孟繁新 , 戴康 , 沈异凡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7.06.005

应用激光吸收和荧光方法,测量了Cs(6P)态与Ne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和碰撞猝灭截面.Cs原子被激光激发到6P3/2态,将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检测激光束调到6PJ→8S1/2的跃迁,测量6PJ激发态的密度及空间分布,由此计算了6PJ→6S的有效辐射率.在T=337 K和Ne密度0.5×1018<N<4×1018cm-3范围内测量了6P1/2→6S1/2(895 nm)发射的敏化荧光强度I895,量N/I895与N有抛物线型的关系,表明6PJ的猝灭是由于与Ne原子的碰撞产生的,而不是由与Cs基态原子碰撞产生的.由最小二乘法确定的二次多项式的系数得到6P态与Ne碰撞精细结构转移截面σ21=(1.90±0.82)×10-19 cm2,猝灭截面σD=(8.97±3.85)×10-19 cm2.

关键词: 光谱 , 碰撞能量转移 , 荧光 , 截面 , , 氖气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