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
,
祝艳
,
孙予罕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2)60649-4
使用赖氨酸作为表面活性剂模板,合成了Cu纳米粒子负载于Co纳米片的双金属催化剂Cu/Co.与常规的Cu-Co双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相比,Cu/Co催化剂对CO选择性加氢反应表现出特殊的结构效应,提高了CO转化率和高级醇选择性,降低了甲烷选择性.Cu/Co催化剂中,Cu(111)面与Co(l00)面相互作用的功能化界面有利于深入研究金属-金属的相互作用.这种双金属催化剂可以将模型催化剂和现实催化应用联系起来,将有助于获得对合成气转化制高级醇反应机理的本质认识.
关键词:
铜纳米粒子
,
钴纳米片
,
双金属催化剂
,
功能化界面
,
一氧化碳加氢
李庆领
,
王艳
,
路海滨
,
周艳
材料导报
针对纯石蜡(正十八烷)作为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系数小、传热性能差的缺点,采用两步法制备了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5%、1%、2%的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瞬态热针法测量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铜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正十八烷的导热系数.利用DSC对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进行热分析,结果表明,体系中添加铜纳米粒子后正十八烷的相变温度变化很小,而体系的相变潜热随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因此铜纳米粒子的加入对正十八烷的蓄热能力影响较小.另外,对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1%的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关键词:
正十八烷
,
铜纳米粒子
,
导热系数
,
相变传热
,
热稳定性
杨明娣
,
张琛焱
,
孙梅
,
陈广美
材料保护
用离子液体法制备cu纳米颗粒并将其用于摩擦学研究优于常用的方法,以往对此报道不多。通过微波辐射合成了1.丁基一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BMIm]NTf2}离子液体,利用化学还原法分别在水溶液和[BMIm]NTf:中制备了Cu纳米颗粒,采用XRD,TEM,TG和DT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2种纳米cu颗粒溶于N68基础油中,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2种纳米cu添加体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试验,并对磨痕表面进行了SEM分析。结果表明.[BMIm]NTf:离子液体中制备的cu纳米颗粒为面心立方结构,粒径为3~25nm,能够显著改善N68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与水溶液中制备的纳米cu添加体相比,其摩擦系数下降了24.6%,钢球磨斑直径下降了18.8%,PB值提高了16.4%。
关键词:
润滑油添加剂
,
铜纳米粒子
,
[BMIm]NTf2离子液体
,
摩擦学性能
李小娇
,
郝春成
材料导报
采用微波加热法,在单晶硅基底上生长了铜纳米粒子,并以铜纳米粒子为催化剂,乙炔为碳源,氢气为保护气,在管式炉中制备了碳纤维.利用高视频显微仪观察单晶硅片的预处理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硅基底上铜纳米粒子的生长情况和碳纤维的形貌特征,并利用能量色散谱仪(EDS)对铜纳米粒子进行成分及元素分布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抛光-腐蚀的硅片预处理方法,可以更高效地得到具有取向性、长径比大的碳纤维.
关键词:
碳纤维
,
铜纳米粒子
,
微波加热
,
硅基底
王梅梅
,
潘晶
,
程亚军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24.004
以纳米硅粉为硅源,乙酸铜为铜纳米粒子前驱体,双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为溶剂和碳源,利用热引发聚合方法,结合高温氩气气氛煅烧,原位可控合成硅/铜/碳纳米杂化材料,并通过后续不同气氛(空气或者空气结合氢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热处理,进一步调控杂化材料中碳基质含量,达到改善单质硅负极材料循环性能、提高杂化材料导电性能的目的。采用粉末衍射(XRD)、能量弥散 X射线谱图(EDX)、热重分析实验(TGA)、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测试(EIS)以及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杂化材料的结构、结晶、组成、形貌、导电性能以及锂电循环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质硅以及单质铜均匀分布在碳基质中;单质铜的形成有效提高了杂化材料的导电性;后期热处理能够进一步调控碳基质含量,从而使得杂化材料初始放电比容量从1156 mAh/g提高到1997 mAh/g,而循环性能得到一定程度保持。
关键词:
硅纳米粒子
,
铜纳米粒子
,
锂离子电池
,
负极材料
,
碳基质
,
丙烯酸酯树脂
郑惠梅
,
杨水彬
,
刘孝恒
,
杨绪杰
,
汪信
功能材料
以Cu(NO3)2·3H2O与Na2CO3·10H2O为原料沉淀法制得纳米CuO前驱体--碱式碳酸铜,在不同温度(200℃、300℃、400℃、500℃、600℃)下分别焙烧2h得到CuO粉末后,直接倒入室温下的正丁醇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组成不同的各种产物.经XRD、TEM、SEM研究表明,产物的组成随上述热处理温度的改变而变化,500℃时可得到纯的纳米铜粉,600℃时可得到Cu2O-Cu核-壳型纳米粒子.
关键词:
铜纳米粒子
,
Cu2O-Cu核-壳型纳米粒子
,
正丁醇
杨海君
,
田恐虎
,
刘才林
,
任先艳
,
邓永俊
材料导报
以硫酸铜为铜源,水合肼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分散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溶胶.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体系的反应温度、PVP用量、CTAB用量和水合肼浓度等对纳米铜溶胶合成的影响,获得制备高分散稳定纳米铜溶胶的适宜条件.纳米铜溶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透射电镜(TEM)表征,而铜纳米粒子(CuNPs)则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分析(TG)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溶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CuNPs的粒径分布为10~30 nm,其表面吸附有少量的保护剂PVP,有利于防止CuNPs的团聚及氧化,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关键词:
液相化学还原
,
铜纳米粒子
,
溶胶
郭雨
,
石国亮
,
王军锋
,
陈忠平
材料导报
以CuSO4·5H2O和次亚磷酸钠(NaH2PO2)为原料,采用控制反应温度的方法实现了均相体系内铜纳米粒子的还原制备,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手段对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70℃下反应20min可以得到的产物为粒径分布在70~150nm的球形铜纳米粒子.
关键词:
均相还原
,
铜纳米粒子
,
反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