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良
,
李海宝
,
赵景新
,
赵薪
表面技术
采用涂层热解法在Ti基体表面制备不同掺杂量的铕掺杂锡锑中间层,并在锡锑中间层的表面电镀上PbO2.对所制备的电极作LSV曲线,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以对硝基苯酚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电极的电催化活性;采用SEM,XRD等分析方法表征了电极中间层的形态、元素组成和结构组成,据此分析了电极的性质.结果表明,铕掺杂量对电极的各项性能有较大影响,制备电极时以n(Sn)∶n(Sb)∶n(Eu)=1∶0.1∶0.01为佳,该掺杂量下得到的电极析氧电位和电催化能力较高,表面涂层结构和覆盖度较好,电化学寿命达78.6 h.
关键词:
铕掺杂
,
Ti/PbO2电极
,
电催化
,
电化学寿命
曹仕秀
,
马明星
,
朱达川
,
李艳
,
涂铭旌
,
邹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室温球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各BaMgAl10O17:Eu2+蓝色荧光粉的基质材料BaMgAl10O17,利用表面扩散法进行铕元素的掺杂,在一定温度下,用活性碳粉将Eu3+还原为Eu2+,得到蓝粉BaMgAl10O17:Eu2+.结果表明:在1200℃以上,活性碳粉才能将Eu3+还原完全.此外,由于在基体BaMgAl10O17中,Eu2+取代Ba2+成为发光中心,蓝粉BaMgAl10O17:Eu2+的发光强度受Eu2+浓度的影响较大,随着E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Eu2+浓度为10%时,强度达最大值.
关键词:
室温球磨固相化学反应法
,
铕掺杂
,
活性碳
,
荧光效应
刘阳龙
,
郑玉婴
,
尚鹏博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40599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未掺杂和铕掺杂的 TiO2空心微球,采用 XRD、SEM、TEM、HRTEM、BET和 XPS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为目标反应,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钛酸四丁酯(TBOT)的加入量对微球的形貌影响较大,当滴加1.5 mL的TBOT时,可得结构清晰、分散性良好的TiO2空心微球。XRD分析表明,400℃煅烧的纳米TiO2空心微球为锐钛矿,掺铕可抑制TiO2的晶相转变。光催化实验表明,铕掺杂能显著提高TiO2空心微球的活性。当铕掺量为0.7%时,所得样品粒径和孔径最小,比表面积最大,光催化活性最高。
关键词:
二氧化钛
,
空心
,
铕掺杂
,
溶胶-凝胶法
,
煅烧温度
,
钛酸四丁酯
马铭
,
卢伟鹏
,
曹霄峰
,
毛克亚
,
郭燕川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662
利用碳酸钙模板和离子交换过程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掺铕羟基磷灰石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光致发光谱和体外MTT实验对微球物化性能、发光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显示:掺铕羟基磷灰石微球呈椭球形,直径约为2.5 μm,长度约为7μm,并具有刺猬状表面;在晶体结构上与纯相六方羟基磷灰石相同,具有高结晶性;铕离子成功进入羟基磷灰石晶相.同时,研究还表明该掺铕羟基磷灰石颗粒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示出红色荧光.光致发光光谱表明铕离子的5D0--7F1-4跃迁明显在光致发光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MC3T3-E1小鼠胚胎骨细胞在掺铕羟基磷灰石浸提液中能够持续增殖,没有细胞形态上的变化,并且细胞相对增值率计算结果表明该掺铕羟基磷灰石细胞毒性等级为1级.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
生物材料
,
铕掺杂
,
椭球形
,
荧光性
马立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6.04.015
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制备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锌铝类水滑石,并考察该材料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检测识别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菌活性.所制备的产品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荧光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类水滑石纳米片层材料的粒径在50nm左右,而且材料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利用材料的荧光性质和万古霉素与大肠杆菌之间的作用实现了对大肠杆菌的荧光标记检测;同时,该材料可以利用万古霉素的抗菌性实现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杀灭.结果显示,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类水滑石具有较好的荧光标记细菌性能和杀菌作用.该材料的合成对于致病菌的快速、方便检测和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铕掺杂
,
类水滑石
,
感光剂
,
荧光标记
,
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