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氯化钠-丙醇体系溶剂浮选铋(Ⅲ)

李全民 , 雷军 , 耿新华 , 刘奇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0.06.004

研究了氯化钠-丙醇体系溶剂浮选铋的行为及丙醇水溶液的分相条件.实验表明,当溶液pH=5~7时,Bi(Ⅲ)水解生成碱式盐[Bi(OH)2Cl]沉淀可以溶剂浮选于丙醇与水两相界面之间.此时,Bi(Ⅲ)可与Cd(Ⅲ),Mn(Ⅲ),Mo(Ⅲ),Fe(Ⅲ),Ni(Ⅲ),Zn(Ⅲ)等得到满意的分离.

关键词: 铋(Ⅲ) , 丙醇 , 溶剂浮选 , 氯化钠

三元配合物M(trp)_2(8-hq) [M=Sb(Ⅲ),Bi(Ⅲ)]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

钟国清 , 陈明剑 , 蒋琪英 , 张志朋

人工晶体学报

在甲醇中用三氯化铋或三氯化锑分别与L-色氨酸(Htrp)和8-羟基喹啉(8-Hhq)合成了三元配合物M(trp)_2(8-hq) [M=Sb(Ⅲ),Bi(Ⅲ)].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对三元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热性质和电化学性质.对XRD数据进行了指标化,结果表明:2种三元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 Sb(trp)_2(8-hq)的晶胞参数为:a=1.9322 nm,b=2.3938 nm,c=1.8736 nm,β=99.981°;Bi(trp)_2(8-hq)的晶胞参数:a=1.8938 nm,b=1.6168 nm,c=1.0482 nm,β=95.020°.

关键词: 三元配合物 , 锑(Ⅲ) , 铋(Ⅲ) , L-色氨酸 , 8-羟基喹啉

β-环糊精与CTAB微乳液协同增敏荧光法测定微量铋研究

朱霞石 , 孙静 , 包莉 , 郭荣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6.03.020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CTAB微乳液(CTAB-M)混合体系对Bi(Ⅲ)-8-羟基喹啉(HQ)荧光体系协同增敏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β-CD对Bi(Ⅲ)-HQ水体系的荧光强度无增敏作用,但β-CD-CTAB-M对Bi(Ⅲ)-HQ系具有较好的协同荧光增敏作用.在优化条件下,铋含量在0.2~1.4 mg/L内符合Lambert-Beer定律,检出限(3σ)为13.8 μg/L.测定标样及实际样品中铋的含量,结果较满意.

关键词: 铋(Ⅲ) , β-环糊精 , 微乳液 , 增敏 , 荧光分析法

双金属配合物PrBi(edta)(NO3)2·6.5H2O的合成、表征与热分解

蒋琪英 , DENG Hong-Quan , 沈娟 , ZHONG Guo-Qing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8.025

采用NH4Bi(edta)·2H2O和硝酸镨为原料,二者按摩尔比为1∶1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含铋(Ⅲ)和镨(Ⅲ)的双金属配合物PrBi(edta)(NO3)2·6.5H2O,产率为45%,该配合物在空气中稳定,不吸湿.用元素分析、FT-IR、XRD和TG-DSC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相应晶胞参数为a=0.988 5 nm,b=2.347 2 nm,c=1.375 6 nm,β=93.375°.通过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共同研究了热分解过程.配合物在热分解时,经过脱水、配体热分解、金属盐分解,最后在600℃失重恒定,残余物为BiPrO3.

关键词: 双金属配合物 , 铋(Ⅲ) , 镨(Ⅲ) , 热分解

通过 Bi3+发光特征判定“争议”格位--以 Ca2MgSi2O7∶Bi3+荧光粉为例

康逢文 , 韩瑾 , 彭明营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12.160325

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人们经常关注给定基质具有多个格位所对应多发光中心的光致发射。取决于所掺杂的基质,多个格位的晶体化合物应该可以提供相应的多发光中心,但某些化合物有时只会表现一个发光中心,由此产生“争议性”发光中心。据以往研究,以稀土离子掺杂而为人所知的经典镁黄长石( Ca2 MgSi2 O7)长余辉化合物具有“争议性”Ca格位。为此,在本文中以非稀土离子( Bi3+)特有的发光特性从侧面来研究Ca2 MgSi2 O7化合物中的“争议性”Ca格位问题。结果表明,在250和276 nm激发波长激发下,所有的Bi3+掺杂Ca2 MgSi2 O7样品均有峰位位于582和350 nm的两个Bi3+特征发射带。结合晶体结构分析,光谱结果表明,Ca2 MgSi2 O7∶Bi3+荧光粉具有对应于六配位和八配位的两个不同Ca2+格位的两个Bi3+发光中心,即,Bi3+(Ⅰ)(~582 nm)和Bi3+(Ⅱ)(~350 nm)发光中心。此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Bi3+(Ⅰ)与Bi3+(Ⅱ)具有单向的能量传递,而且,发现这两个发光中心所对应的相对发射强度是依赖于激发波长和Bi3+掺杂浓度。实验证明了Ca2 MgSi2 O7晶体化合物具有两个Ca格位,而不是有些工作中所讨论的一个Ca格位。本文工作可以为已知或未知的具有“争议性”格位的晶体化合物的验证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 铋(Ⅲ) , 镁黄长石 , 荧光粉 , 能量传递 , 争议格位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