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元
,
贾光霖
,
赫冀成
钢铁研究学报
采用非交错网格和适体坐标方法数值模拟了电磁场对软接触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影响规律.讨论了感应线圈电流强度和电源频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力能加强结晶器上部熔池的搅拌强度,并在上部区域形成一明显的回流区,同时还能减小射流的渗入深度;加大电流强度,能加强钢液的回流和对钢液的搅拌,减小射流渗入深度.但电流强度有一个最佳控制范围;增加电源频率,射流渗入深度增大,弯月面附近的紊动能和钢液速度提高.电源频率应控制在20 kHz左右.
关键词:
电磁连铸
,
软接触结晶器
,
钢液流动
,
数值模拟
朱苗勇
,
黄宗泽
金属学报
考虑RH真空槽与钢包的整体性, 从RH上升管吹Ar这一基本现象着手, 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 考察吹Ar量和浸渍管参数对RH装置内钢液流动和循环流量的影响.
关键词:
钢液流动
,
null
,
null
,
null
高爱民
,
梁娟
,
艾立群
,
张响
钢铁钒钛
doi:10.3969/j.issn.1004-7638.2007.04.006
根据某厂RH-MFB的生产实际,采用CFX软件建立钢包内钢液流动与碳浓度分布的耦合数学模型,对钢液的流动特性以及碳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脱碳后期钢液碳浓度的分布情况,考察了工艺设备等因素对脱碳处理过程的影响,为超低碳钢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RH-MFB
,
数值模拟
,
钢液流动
,
碳浓度
朱苗勇
,
黄宗泽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1.01.019
在研究RH精炼装置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RH内钢液的脱碳机理,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与脱碳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此模型来考察操作参数对RH真空脱碳过程的影响,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RH真空精炼
,
钢液流动
,
脱碳
,
数值模拟
黄军涛
,
赫冀成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1.03.013
利用电磁流体力学(MHD)的基本理论及Bennon的连续介质模型,给出了方坯结晶器内钢液凝固及电磁制动的三维数学模型.磁场、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表明,与钢液流场速度方向相反的电磁力是电磁制动的直接原因;感生电流主要集中在钢液入口处及其附近区域;电磁力能有效地改变方坯结晶器内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造成制动区域的下部呈现活塞流状态,降低了结晶器内高温钢液区域的温度梯度,提高了弯月面附近特别是上角部区域钢液的温度,减薄了上部凝固壳厚度.
关键词:
连铸结晶器
,
电磁制动
,
钢液流动
,
凝固及传热
,
数值模拟
王赟
,
钟云波
,
任忠鸣
,
王保军
,
雷作胜
,
张小伟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8.10.01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离心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结构及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水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流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室内强烈的湍流极大地促进了夹杂物的湍流碰撞生长.另外,在旋转室切向出流的影响下,分配室内形成了较大的水平环流.环流的形成增强了钢液的混合程度,且延长了夹杂物沿着液面运动的距离,增大了夹杂物的去除机会.对钢液停留时间分布(RTD)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钢液的旋转流动,离心中间包内的死区体积明显减小,活塞区及混流区体积增加,从而夹杂物的上浮去除率提高.
关键词:
离心中间包
,
钢液流动
,
夹杂物
,
数值模拟
贺元
,
朱宏利
,
魏季和
,
史国敏
,
江庆元
,
池和冰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6.04.014
综述了现有转炉型熔池内钢液流动的一些数学模型,分析了有关模型的成功与不足,指出研究和开发切合实际的数学模型,对于掌握侧顶复吹AOD转炉熔池内钢液的流动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转炉型熔池
,
钢液流动
,
数学模拟
王赟
,
钟云波
,
任忠鸣
,
王保军
,
雷作胜
,
张小伟
金属学报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离心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结构及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水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 流场 的研究结果表明: 旋转室内强烈的湍流极大地促进了夹杂物的湍流碰撞生长. 另外, 在旋转室切向出流的影响下,分配室内形成了较大的水平环流. 环流的形成增强了钢液的混合程度, 且延长了夹杂物沿着液面运动的距离, 增大了夹 杂物的去除机会. 对钢液停留时间分布(RTD)的预测结果表明: 由于钢液的旋转流动, 离心中间包内的死区体积明显减小, 活塞区及混流区体积增加, 从而夹杂物的上浮去除率提高.
关键词:
离心中间包
,
molten steel flow
,
RTD curve
,
inclusion-removal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