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新霞
,
包燕平
钢铁
分析了板坯表面横裂纹产生的原因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强化机理,采用合理的工艺优化措施生产出无缺陷铸坯,特别是在控轧控冷前提下,利用细晶强化和相变强化,并结合缓冷工艺实现微合金的后期析出强化,成功开发出AH60微合金高强度钢板,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同时,通过合理应用控轧控冷工艺,降低了合金加入量和生产成本.
关键词:
板坯
,
表面横裂纹
,
微合金高强度
,
钢板
,
研制开发
甄新刚
,
朱志远
,
杨建平
,
王玉龙
,
刘洋
,
赵新宇
钢铁
分析了板坯厚度、钢液碳含量、铌含量、拉速、动态配水模型和3D喷淋技术对400 mm特厚板坯表面横裂纹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动态二次冷却模型存在缺陷,使得特厚板坯在低拉速浇铸时,受二冷区最小水量的限制,在矫直力和热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坯壳承受的总应变超过了其临界应变值,在距离铸坯角部150~500mm的振痕波谷处,最终形成沿晶界开裂的表面横裂纹.
关键词:
特厚板坯
,
表面横裂纹
,
矫直应变
,
动态配水模型
,
3D喷淋技术
宁曙光
,
高文星
钢铁研究
为了预防和消除横裂纹,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高温避开法或低温避开法,使得在弯曲或矫直操作时铸坯的表面温度避开二冷低延性温度范围,但实践证明,传统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裂纹的产生.在总结传统冷却模式缺点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日本住友金属开发的1种新的冷却工艺制度即SSC冷却模式,并分析了SSC冷却模式与传统冷却模式对铸坯高温力学性能和裂纹敏感性的影响.
关键词:
表面横裂纹
,
传统冷却法
,
SSC
,
高温力学性能
王海宝
,
张炯明
,
赵新宇
,
刘洋
,
王文军
,
甄新刚
钢铁
制作直径10mm的试样以模拟铸坯表面组织,将试样分别在传统冷却模式下和控制冷却模式下进行冷却,通过对试样截面的微观组织形貌进行金相分析,从而研究冷却模式对铸坯表层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得到如下结果:传统冷却条件下,试样边部为块状铁素体和珠光体,晶粒尺寸在10~200μm之间,中心位置为条状、针状铁素体和珠光体,晶粒粗大,组织不均.控制冷却条件下,试样均由块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晶粒尺寸在9.36~12.25μm之间,晶粒细小,组织均匀.控制冷却可以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铸坯表面的高温塑性从而对避免表面横裂纹的发生产生有利影响.
关键词:
铸坯表面组织
,
冷却模式
,
金相分析
,
表面横裂纹
齐新霞
,
包燕平
钢铁
结合实际生产,对宽厚板坯表面横裂纹、纵裂纹、氩气泡疤产生的原凶进行了机理性分析.提出了消除宽板坯表面质量缺陷的具体措施.采用较弱的二冷配水,适当高的拉坯速度及矫直温度等,有助于降低表面横裂纹缺陷;采用较低且稳定的拉坯速度,低的吹氩量及水口浸入深度,有助于降低表面氩气泡疤缺陷;结晶器采用缓冷工艺,保持较小的液面波动等可有效防止铸坯表面纵裂纹的发生.
关键词:
板坯
,
工艺优化
,
表面横裂纹
,
纵裂纹
,
泡疤
乔华伟
,
赵迪
,
王新
连铸
通过对含Nb钢种Q345E的钢坯、钢板表面横裂纹部位取样进行金相电镜分析,确定该类钢种钢坯表面横裂纹产生于连铸结晶器内,针对性地对连铸结晶器内可能造成表面横裂纹相关因素的排查分析后,采取优化保护渣、减小结晶器冷却水量、提高结晶器振频等措施,使该类钢种表面横裂纹发生率由1.0%降至0.3%以下,成效显著.
关键词:
含Nb钢种
,
表面横裂纹
,
电镜分析
,
控制措施
杜辰伟
,
兰鹏
,
李杨
,
陆珏钰
,
张家泉
,
江中块
,
苏瑞先
,
周秀丽
,
汪洪峰
连铸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5-4006.20160057
对J55微合金钢凝固相变包晶点和连续冷却过程的CCT曲线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并利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原位观察了试样凝固过程的晶粒度和组织.考虑各种合金成分的贡献,计算表明,J55钢属于微合金临界过包晶钢,凝固相变过程中δ相的比例可达69.8%.J55钢CCT曲线随晶粒增大向右移动.基于原位观察的晶粒度对其CCT曲线进行热力学计算和相变组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速率下两者所获得的组织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通过成分和组织调控,降低J55钢连铸和热装热送过程中表面横裂纹敏感性.
关键词:
微合金钢
,
包晶点
,
CCT曲线
,
原位观察
,
表面横裂纹
赵树斌
,
岳尔斌
,
王志道
,
刘爱强
,
刘新民
,
刘永龙
,
吕建会
钢铁
对舞钢板坯连铸机二冷区的铸坯表面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冷却水分布对板坯表面纵向和横向温度分布的影响和表面温度分布对铸坯表面横裂纹的影响.指出16Mn钢板坯表面边部温度落入钢的第三脆性区是造成表面边部横裂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板坯
,
表面温度
,
表面横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