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锋
,
胡岳华
,
徐兢
,
王淀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取6-31G基组,对苯氧乙酸类浮选抑制剂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通过官能团羧基的键电荷密度及其比值ρ(O-H)/ρ(C-O)的计算,比较了各药剂分子离解成一价负离子的难易.根据各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差△EHoMOLUMO和一价负离子的HOMO能级,对分子的反应活性、一价负离子与矿物表面不同金属离子作用的强弱进行了比较.从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前后的能量变化,比较了各药剂的一价负离子与不同矿物表面发生作用的稳定性,并通过对比矿物与捕收剂作用后的能量变化,证明苯氧乙酸类抑制剂对方解石的抑制作用是靠抑制剂在矿物表面强烈的化学吸附而形成的.
关键词:
苯氧乙酸
,
密度泛函理论
,
键电荷密度
,
量子化学计算
张剑锋
,
胡岳华
,
王淀佐
,
魏东芝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4.08.003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7种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酸离解常数,其酸性均强于乙酸和苯甲酸,且其酸性变化规律与经典的有机化学理论完全相符,氧原子的诱导效应和对苯环的共轭效应使苯氧乙酸类化合物容易离解出质子,而氧原子对苯环的供电子作用使得含有2个或2个以上-OCH2COOH基团的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酸性比苯氧乙酸弱.用半经验量子化学CNDO/2方法,分别计算了7种苯氧乙酸化合物分子中各个羧基的O-H键和C-O单键的键电荷密度,计算了键电荷密度比:f=ρO-H/ρc-O.结果表明,苯氧乙酸的羧基f值大小及其它6种苯氧乙酸类化合物最易发生离解的羧基f值大小顺序,分别与它们的pKa或pKa1值的大小顺序相对应,故f值可以作为苯氧乙酸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判据.
关键词:
苯氧乙酸
,
酸离解常数
,
键电荷密度
,
量子化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