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进展
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测试了室温轧制高纯铝的微取向分布,提出了表征亚结构定量信息的概念并开发了分析软件,研究了亚晶的尺寸及其平均取向差的定量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取向差(θcry)小于15°的亚晶数量占95%以上,其平均直径约6μm~7μm,随亚晶平均取向差增大,亚晶平均尺寸增大;亚晶尺寸与其自身平均取向差和周围亚晶平均取向差的平均值(θenv)有关,当θcry/θenv>1时,其尺寸大于周围亚晶尺寸的平均值;反之也成立.
关键词:
高纯铝
,
轧制
,
取向
,
亚结构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孙建刚
,
胡伟民
,
廖志谦
,
王洋
,
朱肖青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12.02.003
应用EBSD技术研究了Ti6321合金板材的织构特征,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退火态的Ti6321合金板材横向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略高于轧向的,但塑性和冲击韧性略低于轧向的.该24mm厚退火态Ti6321合金板材织构的主要组分为{01(1)1} 〈2(11)0〉、{21(2)0} 〈3(4)12〉和{20(2)1}〈(3)4(1)4〉,织构是造成板材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织构
,
Ti6321合金
,
力学性能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邱毫
,
周晓玲
,
王剑华
,
李增
,
刘雯
材料热处理学报
讨论了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在获得有关Fe-2Si-3Mn(at%)铸钢磁诱发珠光体(MIP)相变的多相组织信息方面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面扫描中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EBSDP)的标定率与MIP的转变量关系极大,转变量越大则标定率越高,面扫描分析数据能更好地反映MIP的分布、取向和结构信息,相变初期形成的珠光体MIP存在微织构<100 >//ND;相变早期形成的珠光体量较少,区域扫描中EBSDP标定率低,晶体学取向分析可用各个珠光体(P)团内铁素体片的点分析结果的集合来定性描述,有望获得磁场处理后多晶样品表面的微织构信息.对实际样品的分析还表明:同-p团可由多形核机制形成;相变的初期阶段在原奥氏体晶界上的不连续析出物为铁素体.
关键词:
珠光体
,
相变
,
磁场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邓运来
,
张新明
,
唐建国
,
刘瑛
,
陈志永
,
周卓平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5.005
本文采用SEM-EBSD检测技术研究了高纯铝多晶体内(011)[100]和(210)[001]两个相邻柱状晶粒在轧制变形前、后的微取向分布.结果表明,经65%压下量后,虽然两晶粒靠近晶界部分的转动要慢于晶内的转动,但转动趋势是一致的,两个晶粒都显示{110}‖ND(α取向线)转动.运用Iaylor晶体塑性变形理论,考虑靠近与远离晶界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附加强制剪切变形(de13≠0),模拟计算的两晶粒轧制变形时局部取向演变结果与实测微取向分布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考虑了附加强制剪切变形的Tay1or模型预测结果优于经典FC和RC-Iay1or模型.
关键词:
多晶铝
,
不均匀变形
,
局部取向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
晶体塑性变形模型
王均安
,
刘二微
,
张植权
,
鲁波
,
贺英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3.005
在采用轧制辅助双轴织构技术(RABiTS)制备二代高温超导涂层YBa2Cu307-x(YBCO)导线的工艺中,金属基带的织构、物理和力学性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合金元素与织构、居里温度和屈服强度相关性,设计了能满足轧制辅助双轴织构技术制备超导线的Ni-32% Cu-3%W合金,采用冷坩埚悬浮熔炼技术冶炼了合金铸锭,铸锭经锻造、热轧、冷轧和再结晶退火,最终获得了厚度为80μm的织构薄带.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表征了合金再结晶织构,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经过>98%冷轧的Ni-32% Cu-3%W合金薄带再结晶退火后可以获得>99%的立方织构份额,在950~ 1100℃温度范围内,立方织构份额随退火温度升高或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合金居里温度为105 K,在室温下的屈服强度σ0.2%为184 MPa,表明Ni-32% Cu-3%W合金薄带可以替代Ni-5%W合金基带用作二代高温超导涂层的衬底材料.
关键词:
Ni-Cu-W合金
,
再结晶织构
,
居里温度
,
屈服强度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