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文
,
王华生
,
朱强
,
肖子捷
,
张念
稀土
由于南方离子型稀土在开采中使用大量铵盐作为浸矿剂,导致矿区土壤中氮化物含量严重超标,附近水体严重污染.通过建立土柱实验模型,测定不同时间、不同深度稀土采区表层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含量,研究了稀土采区土壤中氮化物的时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淋洗水量条件下,稀土采区土壤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降低明显,而硝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在深层土壤中则反之.该发现为有效控制南方尤其是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土壤及水体氮化物污染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
原地溶浸
,
氮化物
,
时间分布
,
特征分析
徐忠麟
,
苏艳超
,
包一凡
稀土
离子型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在总结离子型稀土开发中产生的水、大气、土壤污染以及土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国内相关立法的缺失、法律制度的内在缺陷、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与监管不力等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要完善相关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环保基本制度,加强环境执法与监管力度.目的是为离子型稀土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提供法律保护对策.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
开发
,
环境问题
,
法律思考
尹升华
,
谢芳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过程中,溶浸液入渗水头的合理确定有利于减少入渗时间和提高浸出率。基于Green-Ampt土壤入渗模型,通过离子型稀土变水头入渗试验,建立入渗率与入渗水头和湿润峰深度以及渗流时间与累积入渗量和入渗水头之间的关系,并对两关系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注液井积水入渗时,入渗水头并非越高越好,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加,入渗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最优入渗水头;对赣南某离子型稀土进行柱浸试验,得到的最优入渗水头为26.69 cm;入渗界面的入渗率一定程度上决定溶液在矿体内的渗透效果。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
柱浸
,
Green-Ampt模型
,
入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