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华
,
李春志
,
张建国
,
金建军
,
佟小军
,
王晓震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11868/j.issn.1005-5053.2015.5.002
对渗碳硬化13Cr4 Mo4Ni4VA钢进行渗氮处理后形成复合硬化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电子探针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硬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硬化13 Cr4Mo4Ni4VA钢渗层碳氮浓度呈梯度分布,从表面到心部组织性能也呈梯度变化,表现出异于传统硬化工艺的组织结构特性.复合硬化层为双层硬化结构,渗氮层组织优异,少无沿晶化合物,析出细小的片状的Mo2N、周期性层状分布的Mo2C以及C r2(C,N)等合金碳(氮)化合物,在析出相沉淀硬化和碳氮原子固溶强化共同作用下,使复合硬化层表面硬度达到超硬化(> 70HRC),有效硬化层维持很大的层深,具有优异的硬度梯度及残余压应力场.
关键词:
13Cr4Mo4Ni4VA钢
,
双层硬化结构
,
Cr2(C,N)
,
片状Mo2N
,
层状结构Mo2C
,
表面超硬化(>70HRC)
,
硬度梯度
,
残余压应力场
闫野
,
王倩
,
李波
,
李保民
,
董庆信
,
李木森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分别采用四匝感应圈与倾斜30°单匝感应圈对国产CrMo钢与德国CrMo钢丝杠光杆进行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处理,经材料成分、显微组织、表面淬硬层的硬度梯分布等检验,综合分析了表面感应加热淬火的工艺质量.结果表明,两种CrMo钢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别,经四匝感应圈和倾斜30°单匝感应圈感应淬火处理后的组织基本相同;但经四匝感应圈感应淬火处理的淬硬层深度均大于经倾斜30°单匝感应圈感应淬火处理的结果.而且德国CrMo钢的淬硬层深度均大于国产CrMo钢,这与德国CrMo钢的淬透性高于国产CrMo钢有关.
关键词:
CrMo钢
,
表面感应淬火
,
显微组织
,
硬度梯度
,
淬透性
陈继超
,
吴晓春
,
杨浩鹏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探究DC53钢的优化氮碳共渗工艺,对DC53钢在530℃不同共渗时间、NH3/CO2不同气氛比值、不同炉内气压情况下的离子氮碳共渗效果进行了研究.运用OM、XRD、SEM、EDS、显微硬度、摩擦磨损实验,对材料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冷作模具钢DC53,10 h、NH3/CO2为15∶1、炉内气压为800~1000 Pa时,氮碳共渗效果最好;随着稀土镧(La)的加入,渗层变厚且渗层与基体更致密,表层到心部的硬度梯度更小,氮碳共渗效果更佳.
关键词:
DC53钢
,
稀土
,
氮碳共渗
,
耐磨性
,
氮碳共渗层
,
硬度梯度
梁城
,
高万振
,
潘邻
,
陶锡麒
,
夏春怀
,
宋燕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6.11.010
为了改善Ti6Al4V钛合金表面耐磨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采用CO2激光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进行激光熔覆Ni基梯度涂层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分析了熔覆层组织,测试了基体和熔覆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工艺参数,可以在钛合金表面获得连续、均匀、无裂纹和气孔的熔覆层.熔覆层组织由树枝晶和晶间共晶组织构成,并与基体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由基体到表面,显微硬度过渡平稳,呈明显梯度渐变特征.
关键词:
激光熔覆
,
钛合金
,
镍基涂层
,
显微组织
,
硬度梯度
潘邻
,
高万振
,
潘春旭
,
陈峰
,
陶锡麒
,
夏春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制备了激光熔覆复合涂层,研究了碳化钨的添加量对钴基合金激光熔覆层凝固组织特征、微区成分、硬度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钨加入钴基合金后,激光熔覆层凝固组织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树枝晶及晶间共晶组织的凝固行为受到影响,微区内各元素的分布发生了变化;钴基合金中加入碳化钨颗粒,凝固组织的尺寸减小,晶粒细化;随着钴基合金中碳化钨加入量的增加,激光熔覆复合涂层的硬度提高.
关键词:
激光熔覆
,
钴基合金
,
碳化钨
,
凝固组织
,
硬度梯度
江志华
,
李志明
,
佟小军
,
李志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10.2.006
针对深氮化硬化32Cr3MoVE钢进行了硬化层组织性能的表征分析.与18CrNi4A钢渗碳件、32Cr3MoVE钢常规氮化件进行了接触疲劳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并对深氮化件进行了接触疲劳失效行为分析,认为两种裂纹萌生模式同时存在,但其疲劳破坏取决于表层内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同时探索了深氮化硬化钢长寿命机理:渗氮层深达0.6~0.8mm,渗层组织优异,表面硬度高,具有优异的硬度梯度和残余应力分布.
关键词:
深氮化硬化32Cr3MoVE钢
,
接触疲劳
,
渗层组织
,
硬度梯度
,
残余应力分布
,
失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