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钎焊时间对Sn-3.0Ag-0.5Cu/Cu钎焊接头界面化合物的影响

许媛媛 , 闫焉服 , 王新阳 , 王红娜 , 马士涛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不同钎焊时间下Sn-3.0Ag-0.5Cu/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变化规律和剪切强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钎焊时间增加,界面化合物平均厚度逐渐增加,且生长的时间指数为0.4.钎焊60 s内界面化合物的生长速率较大;随着钎焊时间的增加,钎焊接头的抗剪切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这与界面处脆硬相Cu6Sn5生长行为密切相关.

关键词: 界面化合物 , 钎焊时间 , 厚度 , 抗剪切强度

电迁移极性效应及其对Sn-3.0Ag-0.5Cu无铅焊点拉伸性能的影响

姚健 , 卫国强 , 石永华 , 谷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微拉伸实验,研究Cu/Sn-3.0Ag-0.5Cu/Cu对接焊点在不同电迁移时间下阳极、阴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演变规律及焊点抗拉强度的变化,同时对互连焊点的断口形貌及断裂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J)为1.78×104 A/cm2、温度为373 K的加载条件下,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焊点界面IMC的生长呈现明显的极性效应,阳极界面IMC增厚,阴极界面IMC减薄,且阳极界面IMC的生长符合抛物线规律;同时,互连焊点的抗拉强度不断下降,焊点的断裂模式由塑性断裂逐渐向脆性断裂转变,断裂位置由焊点中心向阴极界面处转移.

关键词: 界面化合物 , 电迁移 , 极性效应 , 抗拉强度 , 断裂

铜/铝冷轧复合薄带热处理工艺及界面组织和性能研究

王平 , 刘静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等仪器,研究了铜/铝/铜冷轧三层复合薄带的热处理工艺对薄带的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复合带强度降低,塑性增强;退火后复合带界面宽度为1.5~6.5 μm,410℃/10 min退火时复合带有最佳的力学性能;界面共有3层结构,有5种脆性化合物相生成,分别是Cu9Al4、Cu4Al3、Cu3Al2、CuAl、CuAl2等,其尺寸数量级为10-4~10-8mm2;在形态上,Cu9Al4、Cu4Al3、Cu3Al2呈多边形块状,内有许多平行板条,CuAl2相呈椭圆状,CuAl呈弥散颗粒状.

关键词: 复合带 , 热处理 , 组织 , 性能 , 界面化合物

钢-铝轧制复合界面化合物的抑制机理

王平 , 谢佩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铝轧制复合界面化合物的合金化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在铝中加入合金元素硅,界面化合物的生成受到明显的抑制,特别是当硅含量达到6.0%(质量分数)时,抑制作用更强,即使在560 ℃加热时,界面层的厚度也仅为2~3 μm,且主要是Fe2Al5;由于Fe和Al扩散均匀,界面化合物在界面处呈等宽连续分布.通过热力学原理阐述界面化合物的生成规律.

关键词: 轧制复合 , 界面化合物 , 抑制作用 , 生成规律

无铅焊料Sn3.0Ag0.5Cu/Cu界面过渡层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研究

杨雪霞 , 肖革胜 , 李志刚 , 树学峰

功能材料

根据实际工业工艺流程和服役工况,制备接近真实服役状态下的微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界面化合物试样;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确定IMC的形貌厚度和化学成分;根据W.C.Olive算法,利用连续刚度测量(CSM)技术,实现了IMC层、焊料和Cu的弹性模量、硬度随压痕深度变化的连续测量,得到IMC层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2±0.2)GPa和(104.51±2.62)GPa.根据纳米压痕结果,焊料、Cu和IMC蠕变应力指数从小到大分别为15.129、61.463和70.27.

关键词: 界面化合物 , 纳米压痕测试 , 弹性模量 , 硬度 , 蠕变应力指数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