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菊
,
冯立明
,
夏祥华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7.08.004
为提高低温氯化物电镀铁溶液的稳定性,采用赫尔槽试验和阴极极化曲线测量方法,研究了5种稳定剂对镀层光亮区、阴极极化过程以及镀铁液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取抗坏血酸13 mL/L(10%,质量分数,以下同)、氨基酸5 mL/L(10%)、氟化物8 mL/L(10%)组成的复合稳定剂,不仅能显著增大低温氯化物电镀铁镀层光亮区范围,而且当Jk在2~15 A/dm2范围内时,还提高了镀液的阴极极化能力,镀液在敞口的小烧杯中,出现沉淀的时间是305 h.
关键词:
电镀铁
,
氯化物
,
低温
,
稳定剂
,
光亮区
,
阴极极化
孙国亮
,
郑文伟
,
程海峰
材料导报
首次采用电镀法制备片状磁性吸收剂,用SEM、XRD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为减少吸收剂表面氧化,提高吸收剂吸波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磷化法两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对吸收剂进行处理.用网络分析仪测试了耒处理吸收剂样品和处理过的吸收剂样品2~18GHz的电磁参数,并对比了其处理前后的SEM照片.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处理,片状吸收剂的磁导率有所上升,进而能够提高其吸波性能;比较这两种表面处理工艺,溶胶-凝胶法要优于磷化法.
关键词:
电镀铁
,
片状吸收剂
,
表面处理
,
电磁参数
卢锦堂
,
车淳山
,
孔纲
,
许乔瑜
,
陈锦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5.06.010
将高硅活性钢板(0.37wt%Si)表面预镀纯Fe层后浸入450℃熔融锌中,研究热浸锌层组织的变化,特别是α-Fe/Г界面附近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中的Si会在钢基表面富集;随着钢基/镀层界面向钢基方向移动,富Si的α-Fe破碎成粒子或絮状物,以类似克根达尔效应中惰性标记物的方式穿过Г层进入δ层,从而促进δ向钢基方向生长并吞并附近的Г相,令Г相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原来正常的镀层很快就转变为典型的高硅活性钢镀层.
关键词:
热镀锌
,
活性钢
,
锌铁化合物
,
电镀铁
徐临超
电镀与涂饰
在钢铁基体上,采用由400 g/L氯化亚铁、3.2 g/L抗坏血酸、2 g/L苷氨酸和6.4 mL/L氟硼酸组成的稳定镀液,研究了电流波形及电流密度的变化对铁电镀层的沉积速率、外观、显微硬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得到用于工件修复功能的最佳电流波形为单脉冲电流,其导通时间为0.1 ms,周期为1 ms,工作时间为100 ms,间歇时间为900ms,平均电流密度为5.5A/dm2时,所得镀层为细致的微晶组织,有不规则的微裂纹,其显微硬度达到679 HV,沉积速率与直流时相近.
关键词:
电镀铁
,
电流波形
,
沉积速率
,
显微硬度
,
表面形貌
王洺浩
,
周超亮
,
谢磊
,
胡晋
,
李宁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2.03.030
在铝件可焊性电镀工艺中,为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在铝件浸锌后,以氨基磺酸亚铁体系镀铁取代镀镍中间层工艺.通过Hull槽试验对氨基磺酸盐镀液的pH值、操作温度、镀液组成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工艺制得的镀层样品进行了结合力、耐蚀性及可焊性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氨基磺酸盐镀铁工艺可达到良好的镀层结合力和镀锡层焊料润湿性,但耐蚀性能稍有欠缺.
关键词:
铝
,
电镀铁
,
氨基磺酸盐
,
代镍镀层
,
可焊性
范冠博
,
潘秉锁
,
田永常
,
方小红
电镀与涂饰
为了解铁的电结晶机理及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铁电沉积阴极过程的影响,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交流阻抗谱等手段对由200 g/L FeSO4·7H2O、20 g/L H3BO3、50 g/L MnCl2和30 g/L配位剂组成的基础镀液和含0.2 g/L SDS的镀铁溶液中铁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沉积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润湿剂的加入使铁电沉积的阴极极化增强。不管镀液中是否含有润湿剂,铁在玻碳电极上的电结晶都遵循三维瞬时成核理论,且在含有润湿剂的镀液中的结晶过程与理论模型有着更好的吻合程度。润湿剂的加入使反应物离子的扩散受阻,电荷传递电阻增大。这些变化可能与SDS在镀层表面的吸附和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
电镀铁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润湿剂
,
电结晶
,
成核机理
,
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