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平
,
张秋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复杂的综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正交多元回归法研究了预焙电解槽中电流效率与阳极电流分布的关系, 得到一个代数方程式, 同时, 用这个代数方程式分析了阳极电流分布与电流效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阳极电流分布与电流效率都随时间和空间而改变; 阳极电流分布的改变引起电流效率的改变; 在Kuhn Tucker 理论的基础上, 还讨论了系列电流不变时的最佳电流效率, 由于电解槽中磁场、流场分布不均匀等原因, 并非严格均匀的阳极电流分布才能得到最高的电流效率.
关键词:
铝电解
,
正交多元回归
,
电流效率
,
电流分布
尹作升
,
裴和中
,
张国亮
,
刘远勇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1.02.011
将2024铝合金与电位较正的另一种金属钛连接加速腐蚀,通过测试电偶腐蚀电流的分布曲线,对比2024铝合金经阳极化处理前后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腐蚀后,通过观察表面形貌,分析了该铝合金的电偶腐蚀行为,表明阳极极化处理对改善其电偶腐蚀敏感性有很明显的作用,降低了电偶腐蚀电流,减少了平均腐蚀失重.
关键词:
电偶腐蚀
,
电流分布
,
表面形貌
,
腐蚀敏感
陈亚林
,
张伟
,
王伟
,
王佳
,
王琦
,
蔡光旭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doi:10.11902/1005.4537.2013.247
应用阵列电极技术研究了Q235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流分布,并根据电流分布变化过程探究了腐蚀机理.结果表明,浸泡起始阶段,自水线向下,阳极电流呈逐渐增大趋势,表现出宏观氧浓差电池的特征,但此时阴极与阳极电流交叉分布.水线腐蚀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水线附近为阴极,水线下为阳极的氧浓差电池.水线上阴极反应速率的不断增加,推动水线下金属腐蚀由水线下逐渐向水线处扩展,加速了整个金属的腐蚀反应速率.水线腐蚀稳定阶段,水线上成为电极表面主要的阴极反应区域,腐蚀速率处于稳定状态.阵列电极测量技术可以提供整个水线区的电流分布及其变化信息,弥补了传统片状电极的不足,为水线腐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水线腐蚀
,
阵列电极
,
金属腐蚀
,
电流分布
杨建明
材料保护
电沉积分布的均匀性涵盖了沉积层厚度、合金成分、微观结构(晶粒)及材料性能等多个方面,是电沉积技术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简述了阴极电沉积分布的均匀性及形成原理,介绍了改善沉积分布均匀性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电沉积
,
电流分布
,
均匀性
,
改善措施
刘旭东
,
邹智敏
,
曹小明
,
张洪延
,
张劲松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4.06.005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铅酸蓄电池用三维网络碳化硅板栅和极板内电流的分布.结果表明,与常规板栅相比,三维网络碳化硅板栅与极板内电流分布比较均匀.极耳的形状和位置对板栅和极板内电流分布的影响很大,当极耳具有夹心结构时,电流分布的均匀性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厚度方向具有类似三明治的极耳夹心结构时,板栅和极板内的电流分布极为均匀,且电流的数值比较小.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
铅酸蓄电池
,
三维网络
,
电流分布
,
三明治结构
王伟
,
于得洋
,
佘乾顺
,
徐治国
,
陈婧
,
苏弘
,
蔡晓红
原子核物理评论
针对高流强粒子束与绝缘毛细管相互作用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套64通道一维位置灵敏电流分布探测器及其配套的数据获取系统,该探测器可分辨最小直径为1 mm的束斑,通过数据获取系统可实现可视化自动数据采集.用2 nA和200-2000 eV电子对探测器进行了定标,并用10μA和2000 eV的电子束穿越锥形毛细管后的出射电子,对探测器及数据获取系统进行测试,获得了出射粒子的位置分布谱及能量信息.
关键词:
位置灵敏探测器
,
电流分布
,
数据获取系统
,
位置谱
周微微
,
王银顺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8.01.007
低温/高温复合超导体是将高温超导体部分取代复合实用低温超导体中的金属稳定材料或两者直接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超导体具有稳定性高,工程电流密度大等优点.本文对NbTi/Bi2223高温复合超导体中的电流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得出液氦温度下,如果复合超导导体中,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具有相同的临界电流,超导体正常运行时低温超导体中的电流大于高温超导体中的电流,两者之比随运行电流的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
电流分布
,
低温/高温复合超导体
,
归一化运行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