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塞北
,
王松
,
陈永泰
,
张乃千
,
李爱坤
,
杨有才
,
刘满门
,
张吉明
,
谢明
贵金属
运用触点材料测试系统进行了AgSnO2电接触材料在低压直流条件下的电接触实验,研究了材料转移情况,分析了电弧侵蚀形貌和成分变化。结果表明:AgSnO2(12)的转移方向为阴极向阳极转移,阴、阳极材料转移速率均为初期较快后逐渐减缓。阴、阳极表面可按电弧侵蚀形貌分成对应的三个圆环状区域:中心A区—电弧作用域,B区—电弧影响区,最外层区—电弧无明显影响区。阴极电弧作用区微观形貌主要为海绵状基体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孔洞,Sn 和 O 元素多偏聚在孔洞区域;阳极侵蚀区主要为熔融流动铺层或喷溅状态。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
SnO2
,
材料转移
,
电弧侵蚀形貌
吴春萍
,
易丹青
,
翁桅
,
李素华
,
周孑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6)64105-5
通过扫描电镜和三维光学轮廓仪观察Ag/MeO(10)触头在直流19V、20 A和阻性载荷条件下操作50000次后的电弧侵蚀形貌.结果表明:三维光学轮廓仪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表面侵蚀形貌信息.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Ag/SnO2(10)触头的抗电弧侵蚀性能最强,而Ag/CuO(10)触头的抗电弧侵蚀性能最差.Ag/MeO(10)触头的电弧侵蚀形貌主要有三种类型.Ag/ZnO(10)和Ag/SnO2(10)的电弧侵蚀形貌主要是液体喷溅和汽化,Ag/CuO(10)和Ag/CdO(10)触头的电弧侵蚀形貌主要是材料从阳极到阴极的转移,而Ag/SnO2(6)In2O3(4)触头的电弧侵蚀形貌则既有液体喷溅和汽化又有材料的转移.此外,讨论不同Ag/MeO(10)触头的电弧形貌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关键词:
Ag/MeO触头
,
合金组元
,
电弧侵蚀形貌
,
三维光学轮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