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精兰
,
胡鹏抟
,
刘群
,
刘梦琳
,
孙剑辉
,
张杏杨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1.2014032102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 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迁移能力
,
生物活性
,
生态风险
,
黄河中下游
,
沉积物
储金宇
,
张金萍
,
周晓红
,
李义敏
,
刘彪
,
王鸣远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4.2014091805
对镇江市古运河河岸7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u、Pb、Cd、Zn、Cr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古运河河岸带沉积物 Cr、Cu、Zn、As、Pb和 Cd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07、41.70、254.06、19?67、45.88、0.75 mg·kg-1,pH平均值为7.98.对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知,沉积物中Cu、Zn、Pb、As属于超一级标准,而Cd属于超二级标准.(2)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As>Cd>Pb>Zn>Cu>Cr,且综合富集系数在空间上表现为:G2>G5>G1>G4>G3>G7>G6;(3)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地累积指数表现为As>Cd>Pb>Cu>Zn>Cr,6种重金属中As富集量最大,Cr的富集量最小.(4)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表明,Cr、Cu、Zn、Pb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As和Cd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程度.从RI值判断,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总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5)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u、Cr、Cd是决定第一主成分的4个主要因子,且Cu与Pb、Cd以及Pb与Cd元素具有相同的污染源.As、Zn在第二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值,且As与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表明这两种重金属并非来自同一污染源.
关键词:
河岸沉积物
,
重金属
,
地累积指数
,
生态风险
,
古运河
,
富集系数
冯精兰
,
栗笑迎
,
刘群
,
刘书卉
,
孙剑辉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4.2014090201
利用GC?MS测定了新乡市地表水中15种多环芳烃( PAHs)的含量,分析了其组成特征,并通过安全阈值( MOS10)法评价了新乡市地表水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中PAHs的含量为369—4248 ng·L,与国内其他河流相比,污染水平较高. PAHs的组成以3环和4环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1.3%和40.3%.新乡市地表水中单种 PAHs 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蒽( Ant)>菲( Phe)>芘( Pyr)>苯并[a]芘(BaP)>荧蒽(Flua)>芴(Flu)>苊(Ace),其中Ant和Phe的暴露浓度超过影响10%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30.2%和10.4%,具有潜在生态风险;Ace、Flu、Flua、Pyr和BaP的暴露浓度超过影响10%的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0.85%、1.96%、4.26%、6.71%和5.69%,生态风险较低.联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中∑PAH7等效浓度超过影响10%水生生物的概率为43.7%,大于任何单种PAHs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主要河流的生态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金堤河(56.6%)>共产主义渠(43.0%)>天然文岩渠(16.4%).
关键词:
多环芳烃
,
新乡市地表水
,
生态风险
,
安全阈值
黄华伟
,
朱崇岭
,
任源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2.2014060601
龙塘镇是珠三角电子垃圾拆解区之一,采用AAS方法对该地土壤和河流底泥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 Cd、Cr、Cu、Zn和P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周围农田土壤中Cd含量是《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3倍左右,是广东省土壤背景值的20倍左右;拆解区土壤Cd超标最为严重,最高达5.67倍,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达36.17倍;拆解区下游0—1500 m河流底泥中Cd、Cr、Cu 、Zn和Pb含量大幅增加且部分金属超标,Cd在0—40 cm深度内含量总体逐渐降低,仍远超背景值,Cu含量采样深度内递减规律最显著且在0—10 cm内含量超标,Cr、Zn和Pb除部分点位在表层积累较多外,其余与背景值相差不大且未超标.采用BCR ( 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法提取重金属不同形态可知,底泥中Cd主要以弱酸溶态和可还原态为主,Cu主要以可氧化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而Zn和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中Cd的可提取态比例较高(>60%),容易释放出来形成“二次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河流底泥中Cd生态危害程度属于极强(Ei>320);其他金属Cr、Cu、Zn 和 Pb 危害风险程度属于轻微(Ei<40);金属 Cd 对整个 RI 值贡献最大(>88%),应重点加强对Cd污染的防控.
关键词:
电子垃圾
,
土壤/底泥
,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生态风险
张光贵
,
谢意南
,
莫永涛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4.2014123101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等7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对该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Hg、As、Cu、Pb、Cr和Zn的含量分别为0.54—79.90 mg·kg-1、0.046—0.712 mg·kg-1、15.2—289.0 mg·kg-1、29.0—217.0 mg·kg-1、6.0—246.0 mg·kg-1、65.4—269.0 mg·kg-1和41.4—632.0 mg·kg-1,其大小顺序为Zn>Cr>Pb>Cu>As>Cd>Hg;Cd、Hg、As、Cu、Pb和Zn含量沿程总体呈“V”形变化趋势,Cr含量沿程变化较小,重金属含量年际变化较为稳定;A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其余污染物具有较低生态风险,不同污染物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As>Cd>Cr>Cu>Pb>Zn>Hg,S1和S3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其余点位具有较低生态风险,不同点位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S1>S3>S5>S2>S4.
关键词:
重金属
,
时空分布
,
生态风险
,
湘江
,
洞庭湖
,
表层沉积物
许友泽
,
刘锦军
,
成应向
,
戴友芝
,
付广义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1.2015072201
本研究于湘江共采集了29个典型重金属污染断面底泥样品,测定了底泥中重金属Cd、Pb、Cr、Cu、Mn和Zn的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并采用改进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湘江底泥存在主要由重金属Cd、Pb、Cr、Cu、Mn和Zn构成的复合污染,其含量范围依次为2.83—29.15 mg·kg-1、8—1784 mg·kg-1、10. 00—4884. 28 mg·kg-1、9—674 mg·kg-1、744. 83—16246. 22 mg·kg-1和61.50—3771.11 mg·kg-1;参考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的断面超标率依次为100%、10. 34%、6. 90%、3. 54%、100%和24.14%;有效态百分含量范围依次为25. 04%—66. 63%、8.75%—50. 00%、1. 14%—35. 08%、3. 70%—39.00%、1.99%—65.79%和7.48%—47.96%;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其次是Pb和M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率(MRI)依次为90.37%、4.17%、3.03%,干流的潜在生态风险高于支流的生态风险,达到极强危害水平的采样断面占72.41%,主要集中于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和郴州.
关键词:
湘江
,
底泥
,
重金属
,
风险评价代码
,
生态风险
申豪勇
,
梁永平
,
王维泰
,
赵春红
,
唐春雷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10.2016011903
以娘子关泉域桃河和温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内30个采样点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河流沉积物中Cu、Pb、Zn、Cr、Ni、Cd、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72、43.82、187.99、76.50、43.18、0.90、12.70、0.45 mg· kg-1.来源分析结果表明,Cu、Zn、As、Hg主要来自于矿坑排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排放,Pb主要来自于工业点源污染,Cr和Ni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而Cd主要来源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Zn>Pb> Cd>Cu>Ni>Cr=As;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从高到底依次为:Hg>Cd>As>Pb>Cu >Ni>Zn>Cr,Hg和Cd虽然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很低,但其对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分别为57.88%和32.5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南川河具有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需重点关注.
关键词:
沉积物
,
重金属
,
地积累指数
,
生态风险
,
娘子关
林承奇
,
胡恭任
,
于瑞莲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4.2015103003
测定了九龙江和厦门西港44个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及不同赋存形态汞的含量,分析了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平均含量(mg· kg-1)顺序为:九龙江北溪(0.174)>九龙江河口(0.172)>九龙江西溪(0.132)>厦门西港(0.095),分别为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2.15、2.12、1.63和1.17倍.九龙江北溪、西溪、河口和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汞比例分别为54.7%、32.5%、38.2%和39.4%.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结果表明,九龙江和厦门西港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汞主要为轻度污染,存在中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需对汞污染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
汞
,
赋存形态
,
生态风险
,
表层沉积物
,
九龙江
,
厦门西港